粵工信電子〔2020〕138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F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工作實際,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請徑向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反映。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廣東省商務廳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廣東省通信管理局
2020年9月25日
廣東省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
為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的工作部署,加快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依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粵府函〔2020〕82號)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情況
?。ㄒ唬┊a業發展現狀。本產業集群包含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計算機制造、通信設備制造、廣播電視設備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非專業視聽設備制造、智能消費設備制造、電子器件制造、電子元件及電子專用材料制造、其他電子元件制造9項中類36項小類。電子信息產業是我省的支柱產業,2019年全省電子信息產業營業收入4.3萬億元,連續29年居全國第一,占全省工業營業收入的29.4%,成為支撐我省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我省電子信息產業以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為集聚區,在智能終端、信息通信、集成電路設計等領域具有良好產業基礎,5G手機、通信設備、計算機整機等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
(二)存在問題。我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過程中,仍存在關鍵領域“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持續性投入不足、部分領域處于產品價值鏈中低端、產業鏈協同聯動發展不足等問題,制約了全省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
(三)優勢與挑戰。當前,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加速深度融合,催生了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電子信息產業呈現智能化、高端化、服務化等趨勢,為我省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實現跨越發展帶來了戰略機遇。但全球產業競爭加劇及國內產業發展動力轉換也帶來嚴峻挑戰,為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對標世界最優最先進,我省要立足電子信息產業規模較大、產業鏈配套較完善、部分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的發展優勢,聚焦以補齊短板做強產業鏈、以市場為導向提升價值鏈、以核心技術發展創新鏈,選準“六項”主攻方向,實施“六大”重點工程,將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推動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加快廣東制造業邁向全球產業鏈高端,努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二、工作目標
到2025年,將廣東建設成為全球新一代通信設備、新型網絡、手機及新型智能終端、半導體元器件、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產業集聚區。
(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體系逐步完善,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到2025年,力爭建設2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重點龍頭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超過6%。
(二)產業規模持續增長。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保持平穩增長,到2025年,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營業收入6.6萬億元(其中超高清視頻產業1萬億元、其他電子信息產業5.6萬億元),年均增長6%,工業增加值約1.4萬億元,年均增長7%,產業整體利潤率有明顯提高。
(三)產業布局更加完善。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引,重點打造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帶動區域產業協調發展。到2025年,建成新一代信息通信(5G)園區5個、智能終端產業基地5個、半導體元器件及智能傳感器產業基地5個。
(四)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到2025年,粵港澳對接合作進一步深化,各類資源要素流動更加便捷高效,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優勢互補、緊密協作、聯動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集群更加開放,集聚和配置全球智慧和資源,全面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
(五)骨干企業競爭力增強。培育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具有創新引領作用的獨角獸企業,打造細分行業領域“單項冠軍”企業。
三、重點任務
?。ㄒ唬嫿óa業發展新格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做強珠江東岸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帶,帶動粵東西北協同發展。以廣州、深圳為主引擎,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資源,推進珠三角核心區深度一體化。以廣州、深圳、惠州、東莞、河源為依托建設高端化智能終端產業集聚區,以深圳、汕頭、梅州、肇慶、潮州為依托建設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集聚區,以廣州、深圳為依托發展網絡安全產業集聚區?;洊|西北地區主動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粵東地區重點承接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輻射,發展電子信息上下游配套產業;粵西地區重點加強與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的配套協作,打造原材料、基礎件和設備制造集聚區;粵北地區重點打造珠三角電子信息產業裝備配套產業基地、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基地。(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委網信辦,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發展核心技術和重點產品。鼓勵龍頭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加快突破核心電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關鍵基礎材料等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先進基礎工藝,著重解決“缺芯少核”問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多方合作建設聯合實驗室。推進全球科技成果交易轉化,探索支持境內外機構和個人在廣東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推動傳統產品高端化智能化,支持有條件的地市布局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鼓勵傳統電子信息制造企業轉型開發智能傳感器與NB-IoT、LTE CAT1、5G等無線終端模組深度融合的新型電子產品。鼓勵智能終端產業鏈技術交流和產業協作,加快觸控、體感、傳感等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提升終端智能化水平。(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群。壯大龍頭骨干企業實力,支持骨干企業開展強強聯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種形式的產業合作,形成以大企業集團為核心的產業組織形態。支持龍頭企業與境外技術先進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建立戰略聯盟,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引進國際領軍企業,依托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等國際交流活動,積極引進集成電路先進制造工藝、高端電子元器件、智能傳感器、新型顯示等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落戶。對大型國際領軍企業遷入或設立新公司,采取“企業直通車”制度。培育具有創新引領作用、代表新經濟發展的“獨角獸”企業,打造行業領域“單項冠軍”和“小巨人”企業。支持上下游成長型企業發展,提高專業化生產、服務和協作配套能力,為產業鏈提供配套產品和配套服務。(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商務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構建科技創新型平臺。支持龍頭企業和研發機構牽頭建設國家級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承擔產業鏈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依托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究機構,瞄準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前沿,組建面向基礎研究的公共平臺,重點突破產業鏈關鍵共性核心技術。依托產業基地和專業園區,加強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配套服務體系建設。鼓勵骨干企業和上下游企業利用中國(廣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專利快速預審平臺加快核心專利的授權及布局工作。依托行業組織和產業聯盟,鼓勵各類主體參與建設中試驗證基地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專業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標準制定、產品檢測、人才服務和品牌推廣等專業服務。(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動建立完善產業生態。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千兆光網城市建設,推進“千兆光纖進小區、百兆光纖進家庭”。圍繞珠三角區域打造連接粵港澳的世界級無線城市群,加速5G商用普及,統籌推進4G、5G無線寬帶網絡發展,逐步實現全省深度覆蓋。推進軟件服務與硬件產品深度融合,鼓勵電子信息制造企業從整機生產商向集產品制造、內容服務和運營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型制造商轉變,提供以融合創新為特征的新產品、新服務。構建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引入“揭榜掛帥”機制,發揮我省智能終端市場優勢,開展芯片設計企業與終端應用企業對接合作,打造“芯屏器核”的全產業生態體系。(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省通信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提升國際化合作水平。聚焦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建設,搭建招商信息平臺,構建招商網絡,形成重點招商目錄清單,對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等領域重點項目引進,按照“一項目一議”方式給予重點支持。做好招商引資保障工作,強化主動服務,在項目審批、控規調整、基礎配套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持。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加大自主品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和海外維權的支持力度。支持既有技術核心競爭力,又有資本運作能力的“專精特新”電子信息制造業龍頭企業實現國際化布局、全球化發展。(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重點工程
?。ㄒ唬┓€鏈強鏈補鏈工程。在新一代通信與網絡、軟件、智能終端、人工智能、物聯網、汽車電子等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領域推動企業加強研發攻關,完善上下游配套,補齊產業鏈短板,打造全產業生態。圍繞原材料、基礎工藝、核心零部件、芯片及電子元器件、生產設備、檢驗檢測設備、控制軟件、設計軟件、操作系統等重點環節,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核心產品研發及產業化。著力招引一批帶動力強的領軍企業和產業龍頭項目,進一步優化企業營商環境,做好企業服務,積極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發展難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商務廳、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新基建支撐工程。加快5G、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支撐建設,強化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工業技術改造,推動NB-IoT、LTE CAT1、5G等技術在制造業各環節深入應用。推進數據中心布局,形成以廣州、深圳兩個低時延數據中心核心區和粵東西北若干個數據中心集聚區。加強廣州超算中心、深圳超算中心、深圳鵬城實驗室“云腦”、橫琴先進智能計算平臺等超算中心建設。省市共同推進省級5G產業園區建設,支持創建各具優勢的5G產業園區。培育壯大5G企業,制定全產業鏈骨干企業目錄,建立5G重大項目庫。推進5G核心器件研發和產業化,加大對光交換、基帶、射頻、圖像處理等5G高端芯片關鍵技術研發,提前謀劃6G研發儲備。(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省通信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硬件工程。推進計算機整機、外部設備及耗材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組織上下游企業開展協同攻關、適配合作,突破芯片、應用服務器、辦公套件等電子信息產品,加快產品迭代升級和應用推廣。支持培育發展鯤鵬產業生態。省市共建云浮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園。引進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骨干企業。加快信息安全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提升支撐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和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信息安全硬件保障能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半導體元器件工程。做大做強集成電路設計業和高端封裝測試業,補齊集成電路制造環節短板,發展相關裝備和原材料產業,打造國際領先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支持廣州、深圳、珠海等開展“芯火”雙創基地建設,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深圳、肇慶等地開展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基地建設,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集成電路公共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組建省集成電路行業協會,成立半導體芯片專家委員會,推進產學研深度合作。建立集成電路重點項目庫,跟蹤服務“粵芯二期”“中芯國際12英寸線”“英諾賽科氮化鎵芯片”等重大項目,積極引進存儲器、DSP處理器、FPGA、智能傳感器、射頻濾波器等項目落地。支持企業開展大容量、高通用性軍民兩用集成電路技術開發和投入,以引進軍民融合重大平臺和重點企業為支撐,推進軍工技術向民用產品轉化,培育一批成長性好的軍民融合創新型企業和重大項目。推進FDSOI制造工藝,加大高端芯片技術研發和制造,提升核心芯片自主化水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委軍民融合辦,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智能終端工程。支持廣州、深圳、東莞、惠州、河源等有條件的地市建設智能終端產業基地,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聯盟,構建日益完善的軟硬件開發環境、技術標準、業務模式。舉辦中國手機創新周等活動,引導國內外優質資源集聚。推動智能手機核心技術研究院建設,支持開展前沿先導技術研發和重大戰略產品研發。推動建設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和新模式應用項目。推進智能終端與信息消費、大數據的緊密結合,加快人機交互、生物特征識別、計算機視覺、VR/AR等關鍵技術在手機、平板、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網聯汽車等消費類終端的應用,提升終端智能化水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人工智能工程。重點依托珠三角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等載體,建設10個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建立全省人工智能百強企業庫,分類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骨干企業。推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建設,促進前沿核心技術和應用技術開發研究。圍繞高性能計算架構、遺傳算法、高級機器學習、量子智能計算等關鍵核心領域加強粵港澳三地人工智能領域研究合作。建設“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增強人工智能原始創新能力。支持廣州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交通應用示范等重點項目建設,在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能交通等領域實施一批示范項目。(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交通運輸廳、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協調領導。依托廣東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各項工作。積極爭取國家賦予我省更多改革授權以及資源傾斜,探索建立非盈利性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促進機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廣東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出臺半導體集成電路、5G等重點領域產業發展政策文件,有條件的地市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措施。整合優化各項政策資源,加大對重點領域的扶持力度,對引進標志性重大項目按“一事一議”方式進行支持。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支持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地方金融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人才隊伍支撐。支持高校聯合重點企業、重點園區探索建立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和骨干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的長效機制。支持引進國內外一流的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新材料等領域高端人才和團隊來我省創新創業。(省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進國際交流合作。支持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重點地區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積極發揮港澳創新研發能力強、我省產業鏈齊全的優勢,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作。支持廣州、深圳、珠海等地承接舉辦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論壇和行業年會等國際交流活動。(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港澳辦按職責分工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