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工信信軟〔2020〕137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發展軟件與信息服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工作實際,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請徑向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反映。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廣東省商務廳
廣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 廣東省通信管理局
2020年9月25日
廣東省發展軟件與信息服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
為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部署,加快發展軟件與信息服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依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粵府函〔2020〕82號)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情況
(一)發展現狀。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包括滿足信息技術需求的服務產品與服務過程,具體涉及軟件產品、信息技術服務、嵌入式系統軟件、信息安全等領域。我省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綜合實力和發展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已形成廣州、深圳兩個中國軟件名城為中心、珠三角地區為主體的產業發展格局。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不斷提升,軟件著作權登記量、PCT(專利合作條約)申請量多年排名全國第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業態快速發展和融合創新,涌現出一批細分領域領軍企業和國家級試點示范應用,產業加快向網絡化、平臺化、服務化、智能化、生態化演進。2019年,我省軟件業務收入11875億元,同比增長11.1%,其中軟件產品收入2459億元、信息技術服務收入7397億元、嵌入式系統軟件收入1966億元、信息安全收入53億元。我省18家企業入選中國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名單,16家企業入選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名單。
(二)存在問題和面臨挑戰。存在問題主要有:一是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缺乏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自主基礎軟件市場占有率較低,自主軟件生態產品少且更新迭代慢;二是企業發展規模不夠大。軟件業務收入不足億元的中小企業占比約80%,細分領域龍頭企業不夠多,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產品;三是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前沿理論、關鍵共性技術等方面的領軍型人才、既懂軟件技術又熟悉業務流程的復合型人才和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高技能人才缺口較大。面臨挑戰主要有:貿易環境復雜多變導致軟件與信息服務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亟需高質量的基礎軟件、工業軟件、應用軟件和服務體系支撐;新技術新業態亟需前沿技術研究平臺和產業技術應用示范平臺促進發展。
(三)具備優勢和發展機遇。具備優勢主要有:一是產業基礎優勢。我省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體量大、基礎雄厚,呈現穩中向好的增長態勢,以廣州、深圳等為代表的軟件產業集聚區促進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加速集聚。二是區位政策優勢。我省地處極具創新活力和發展實力的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三地的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優勢互補,交流合作便利,已逐步建立技術創新、載體建設、應用推廣、企業培育、財稅金融、人才培養等較為完善的產業政策支持體系。三是市場發展優勢。我省軟件與信息服務企業約5000家,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市場開放度和活躍度高,應用場景豐富,有利于新技術新業態蓬勃發展。發展機遇主要有: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前沿技術與傳統產業加速融合發展,以及鯤鵬等自主產業生態逐步興起,將促進更多綜合性創新應用的演變,賦予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更多新動能,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二、工作目標
到2025年,我省軟件業務收入達到2萬億元,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取得顯著提升,基本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技術產業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發展高地。
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等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基本實現自主可控,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內新興軟件實現突破,關鍵領域創新能力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產業規模迅速壯大。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軟件企業和軟件名牌產品,發展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業態。到2025年,培育4個千億級軟件企業,過億級軟件企業占比30%以上。
產業布局加快完善。廣州、深圳兩個中國軟件名城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顯現,培育建設一批中國軟件名園,打造發展一批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集聚區,全省形成雙核心引領、梯隊式協同發展的產業新格局。
產業生態基本建立。培育發展一批基于自主信息技術的軟件平臺,信息服務能力成為產業發展重要支撐,進一步匯聚科研、人才、市場等資源,基本建立自主信息技術產業生態。
三、重點任務
(一)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加大基礎軟件、工業軟件、新興平臺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攻關,在重點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實現自主可控。支持大型龍頭企業積極對接國家戰略,承擔國家級重點軟件項目和軟件產業創新平臺。支持細分領域骨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深度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強基礎、共性、前沿技術研究。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組建開源社區,增強開源社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實施優質開源項目,提升軟件開源創新能力。(省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優化產業發展布局。強化廣州、深圳兩個中國軟件名城的產業集聚效應和輻射帶動作用,培育自主軟件產業生態,加強與港澳開展合作,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協同創新水平,引領全省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持東莞依托電子信息制造、工業互聯網等產業基地發展嵌入式軟件、新型工業軟件,支持珠海做大做強集成電路設計、辦公軟件等優勢軟件產業,加快邁向千億產業規模。支持惠州、佛山、中山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智能家電等特色產業領域,加強與大型平臺企業合作,發展平臺化、SaaS化軟件和新型信息服務。支持江門、肇慶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以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為支撐,培育發展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信息服務和配套產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培育特色產業園區。支持各地市打造一批發展定位清晰、產業基礎良好、創新體系完善的軟件產業園區,在品牌培育、創新能力、示范引領、特色發展、生態建設方面加大對優質軟件企業的培育力度,為園區企業提供適配驗證、體驗推廣、企業孵化、投資融資、法律服務、人才培養等公共服務,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鼓勵申報和創建中國軟件名園,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關鍵領域軟件企業、國內領先的行業應用軟件企業和具備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軟件企業,力爭在軟件細分領域實現突破,推動軟件產業園區向特色化、專業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發展新技術新業態。積極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推動建設一批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集聚區,促進企業集聚發展。打造大數據新型創業孵化平臺,發展服務經濟社會民生領域的大數據新業態。依托龍頭企業加快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采用產學研合作模式創建一批公共技術創新平臺。依托5G網絡、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能源、智慧環保、智慧旅游、智慧生活、公共安全等重點行業領域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和服務,滿足餐飲、娛樂、出行、文化、旅游等消費需求,形成線上線下服務新模式,培育新型業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衛生健康委、教育廳、交通運輸廳、生態環境廳、公安廳、文化和旅游廳、能源局、地方金融監管局、廣東銀保監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創新發展工業軟件。重點突破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E(計算機輔助工程)、EDA(電子設計自動化)等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推進三維幾何建模引擎、求解器等核心基礎技術攻關,推動工業仿真融合技術深入應用,補齊工業軟件應用和技術短板,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加快推動控制管理軟件模式創新,運用CPS(信息物理系統)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實時感知、動態控制和信息服務。發揮信息管理軟件市場優勢,鼓勵工業軟件向一體化、移動化、個性化、協同化方向發展,提升工業軟件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綜合運用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勢,進行多學科聯合研發工具、特定領域工業機理模型、低代碼開放平臺、集成化運營管理軟件、工業人工智能應用等技術領域探索。鼓勵傳統工業軟件向云化、數字化、智能化轉變,加速工業知識的積累沉淀,構建基于“工業APP”新型產業市場生態體系。聚焦特定行業領域,推動工業軟件企業和工業企業持續融合創新,重點培育優秀行業系統解決方案商。(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構建自主產業生態。發展壯大鯤鵬等自主產業生態,支持企業基于“鯤鵬+昇騰”等進行應用開發和移植,打造創新行業解決方案,加速構建自主可控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支持發展HMS(華為移動服務)等移動應用創新生態,提升全場景智慧服務體驗。推動大型企業建設基于自主信息技術的通用、移動、物聯網基礎軟件平臺,發展生態聯盟伙伴,開展技術創新、產品開發、行業使能、標準制定等工作,豐富平臺服務內容,強化平臺服務能力。支持開源開放平臺資源,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設和參與開源平臺和社區,匯集國內外優秀開源資源,構建開源開放的技術產品創新和應用生態。支持深圳建設國際開源服務中心和開源產業孵化基地。培育發展應用商店等新型生態模式,推動行業綜合解決方案、應用軟件、小程序等適配平臺技術路線,鼓勵大中小企業、開發者利用平臺資源開展集成創新,推動行業用戶參與生態共建,形成全行業、全產業生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重點工程
(一)基礎軟件建設工程。密切對接國家產業部署,支持企業參與主流自主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件的研發工作,承擔國家重大項目和產業創新平臺。鼓勵骨干企業深入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辦公軟件等通用基礎軟件,提高產品兼容性、用戶體驗和量產能力。大力發展瀏覽器、輸入法、即時通訊軟件、外設驅動軟件等集成適配輔助軟件。推動國內外優秀基礎軟件企業在我省的項目投資和落戶,引導軟件企業聚焦產業薄弱環節加大研發投入,完善基礎軟件產業鏈。推動通用軟硬件適配測試中心建設,支持第三方機構、大型軟件企業建設適配測試平臺,健全完善適配服務體系,為企業和用戶提供全方位的咨詢服務、質量保障和測評服務,促進企業合作開展集中攻關,提升集成解決方案性能質量。(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工業軟件突破工程。支持企業參與國家工業軟件相關重大專項,開展工業軟件基礎和應用研究。組織省工業軟件重大科技專項,聚焦CAD/CAM、CAE等工業通用工具軟件、EDA技術研發與應用、工業軟件共性支撐技術、重大工程與特色行業軟件等方面,集聚優勢團隊,集中力量聯合攻關突破一批重大技術瓶頸,推動建立新的工業軟件標準,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取得若干標志性成果。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石化、汽車、家電等重點行業,以應用為牽引,加快培育一批優秀行業系統解決方案商,為工業企業提供大數據分析、產品仿真設計、供應鏈協同等通用型服務,逐步建立安全可靠的新型工業軟件生態系統。統籌推進國產化工業操作系統、中間件、工業APP、新型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全面應用。開展工業APP開發與應用創新,推動優秀工業APP及應用解決方案在行業內的推廣應用。推動工業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進一步降本提質增效。組織工業軟件精準對接活動。支持工業企業聯合優質軟件研究機構,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技術服務平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商務廳、能源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新興技術培育工程。支持企業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面向醫療衛生、教育、文化、交通物流、金融服務、供應鏈管理等重點行業領域培育一批應用試點示范。鼓勵企業深挖行業需求發展綜合解決方案和優秀軟件產品,組織開展成果對接活動,培育發展應用市場。引入“揭榜掛帥”機制,聚焦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征集和遴選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備較強創新能力的單位集中攻關,重點突破一批技術先進、性能優秀、應用效果好的標志性產品、平臺和服務。支持廣州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大數據方向)、以琶洲為核心的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支持深圳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工業互聯網方向)。支持惠州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智能終端方向)。推動廣州、深圳加快區塊鏈應用發展,支持廣州創建國家區塊鏈發展先行示范區,鼓勵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區塊鏈技術研發及應用推廣。(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衛生健康委、教育廳、文化和旅游廳、交通運輸廳、地方金融監管局,廣東銀保監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名城名園提質工程。支持廣州、深圳兩個中國軟件名城進一步提質升級,加快發展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推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實驗室(廣州、深圳)、鵬城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建設,提升軟件自主發展能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軟件名城。支持地市加快打造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產業集聚區,引進龍頭企業、總部企業和優質項目,加強上下游企業協同合作,構建完善產業鏈。支持地市加快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軟件產業園區,引導優勢企業、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向園區集聚,支持廣州天河軟件園、中國軟件CBD、深圳軟件園、深圳市軟件基地、深圳灣科技生態園、珠海南方軟件園、珠海三溪智谷軟件園等重點園區爭創中國軟件名園。加強省市共建云浮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園,助力云浮提升整體信息技術發展水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商務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龍頭企業引育工程。在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以及在石化、鋼鐵、家電、電子信息、機械等工業領域打造一批“5G+行業”應用標桿示范,在行業內推廣應用,在省內培養形成熟悉行業場景、集成能力強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重點面向教育、醫療、石化等細分領域軟件龍頭企業開展靶向招商,著力引進一批示范帶動效應強的行業領軍企業到我省投資和落戶。推動大型軟件、互聯網等領域企業充分利用資源匯集和生態構建的協同共生效應,搭建軟件平臺,共建軟件產業生態,打造千億級軟件企業。鼓勵和推動大型企業剝離軟件業務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組建軟件公司,支持在境外建立運營機構、研發中心和服務體系,提升整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和水平。引導大型軟件企業不斷提升軟件品牌核心競爭力,打造國內外軟件名牌產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衛生健康委、教育廳、商務廳、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產業生態構筑工程。重點支持企業建設基于自主信息技術的軟件平臺,促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在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領域的技術攻關和適配應用,推動軟件企業“上平臺”、引導行業企業“用平臺”,從供需側發力加快建立自主軟件產業生態。實施一批具有標桿引領示范效應的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程。支持廣州、深圳、珠海加快建設鯤鵬生態產業創新中心,鼓勵各地市大力發展鯤鵬等自主產業生態。支持軟件企業參與鯤鵬等技術路線和產品的適配工作。實施軟件產品進校園活動,支持軟件企業與本科高校、職業院校(含技工學校)加強合作,共同開發教學軟件,開展自主軟件產品教學,鼓勵軟件企業向相關學校無償提供教學軟件,超前培育用戶市場,助力構建產業生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教育廳、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信息服務提升工程。支持大型龍頭企業、集成商等提升集成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組織上下游企業開展產品集成技術攻關,協同解決共性問題,促進自主信息產品在重要行業領域的應用。鼓勵龍頭企業、社會組織建設行業資源共享平臺,向中小企業開放,提升中小企業協同發展能力。支持建設第三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面向多行業領域的產品適配測試平臺,提供適配測試和深層次、系統性問題診斷等服務,提升保障產品集成性能。加強重點平臺型和生態型軟件企業質量診斷、評價和改進,突破行業品牌質量提升瓶頸。(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加快突破信息安全關鍵核心技術,促進面向大數據、云平臺、工業互聯網等復雜環境下的信息安全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支持安全咨詢及集成、安全運維管理、安全測評及認證、安全風險評估、安全知識培訓及新型信息安全服務產業發展。加強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工控安全態勢感知、事件應急響應機制,開展重點領域工業控制系統安全自查工作,強化重點領域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技術支撐,指導企業提升工業數據管理能力,促進工業數據的使用、流動與共享。建設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保障平臺。(省通信管理局、省委網信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協調領導。依托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機制,統籌推進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發展各項工作,協調解決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會省有關部門加強對行動計劃的宣貫實施、工作指導和督促落實,積極爭取國家扶持政策在我省先行先試。省有關部門、各地市結合實際,主動謀劃、推進建設一批重大項目、重要載體,并明確工作目標、工作任務、進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共同推動行動計劃各項任務落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有關部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實國家和省對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加大金融財稅支持力度。統籌利用現有資金資源,加強對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發展重點領域、重大平臺、重大項目及應用示范的支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軟件與信息服務骨干企業上市、掛牌。完善激勵創新的政策和機制,鼓勵軟件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將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納入政府采購目錄。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支持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稅務局、地方金融監管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人才隊伍支撐。強化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鼓勵高校聯合重點企業、科研機構等,通過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等各種方式,健全適應產業發展形勢的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培養“高精尖缺”軟件人才。創新招才引智機制,支持引進國內外一流的軟件與信息服務重點領域的領軍型、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和團隊到我省創新創業。落實高層次人才相關優惠政策,在個稅減免、住房補貼、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省教育廳、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發揮行業組織作用。發揮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在服務行業管理、促進產業創新發展方面的作用。依托廣東軟件行業協會、省電子信息行業協會等行業組織,打造軟件企業溝通交流和合作平臺,密切掌握行業和企業發展動態,加強業務指導和政策宣貫,協調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營造優質市場環境。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協作。鼓勵高校、重點企業、科研院所等舉辦軟件大賽等活動,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支持承接舉辦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發展論壇、行業會議、學術交流、專題培訓等活動,積極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國內外交流合作平臺,吸引國內外創新資源和人才集聚,共同營造產業發展良好氛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教育廳、商務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