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汕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力推進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生產供給有效增加,市場需求繼續擴大,創新動能持續向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主要經濟指標恢復性增長,經濟運行整體回升向好。
根據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3年上半年汕頭市地區生產總值為1491.56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1.80億元,同比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15.51億元,同比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為714.25億元,同比增長4.2%。
一、農業生產保持穩定,畜牧業平穩增長
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4.33億元,同比增長3.2%。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足,全市春收糧食作物(國家口徑為夏收糧食)播種面積增長6.6%,產量增長8.4%;蔬菜及食用菌產量增長0.8%,水果(含瓜果類)產量增長7.2%。畜牧業生產平穩增長,豬肉產量增長2.2%,生豬出欄增長5.8%,季末生豬存欄增長2.5%。水產品產量增長0.3%,其中,海水產品增長0.9%,淡水產品下降2.4%。
二、工業生產加快回升,制造業凸顯支撐作用
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6.34億元,同比增長9.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4個百分點。分門類看,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9%,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9個百分點,發揮有力支撐作用;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長12.1%,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個百分點;采礦業增加值下降1.2%。分行業看,在統35個大類行業增長面超過七成,18個行業增加值增速比一季度加快或降幅收窄,其中,紡織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3%、11.0%、8.5%和16.2%。創新動能持續增強,規模以上“三新兩特一大”產業增加值增長10.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3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7.1%,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2.3%,增速分別比一季度提高5.6個和2.5個百分點。
三、服務業穩步恢復,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業持續改善
上半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6個百分點。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增長7.8%。重點服務業穩中向好,1-5月,全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行業營業收入在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的基礎上,增速比1-2月提高1.4個百分點;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速由負轉正。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業持續改善,上半年,全市客運量、旅客周轉量分別增長54.3%和73.7%,增速分別比一季度提高28.7個、35.7個百分點;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增長26.2%;接待過夜游客人數增長37.3%。
四、投資形勢穩中向好,制造業投資增長加快
上半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5個百分點。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33.6%,拉動全部投資增長9.8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增長13.8%,拉動全部投資增長3.0個百分點,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2.1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活力有效激發;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3.7%。新動能快速培育,“三新兩特一大”產業投資增長15.0%,其中新能源、新一代電子信息、大健康產業投資分別增長95.0%、128.8%和33.6%;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20.3%和89.2%。投資信心明顯增強,反映企業擴大再生產意愿的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5.9%,比一季度提高27.2個百分點。
五、市場銷售平穩恢復,線上經濟快速增長
上半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7.22億元,同比增長3.8%,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3個百分點。線上經濟持續發力。上半年,全市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零售額增長41.3%,連續8個月保持30%以上的增速,為消費市場加快恢復提供重要支撐。升級類商品需求持續釋放。其中,限額以上化妝品類、金銀珠寶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4.7%、17.1%。
六、居民消費價格溫和增長,工業生產者價格漲幅回落
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1.4%,漲幅比一季度回落0.6個百分點,6月當月,CPI上漲0.6%,漲幅比5月回落0.1個百分點。上半年,全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0.5%,漲幅比一季度回落0.4個百分點;6月當月,PPI由上月上漲0.1%轉為下降0.4%。
七、居民收入穩步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
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79元,同比增長2.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20元,增長2.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2元,增長2.5%,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0.4個百分點。
下階段,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走好走實“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著力釋放內需潛力,推動經濟持續整體好轉,努力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