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珠海成為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排頭兵”“試驗田”。40年來,珠海從一個落后的邊陲小漁村發展成為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一、特區成立40年來珠海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一)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住戶抽樣調查數據顯示,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年來,珠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1484元增加到2019年的55219元,累計增長了36.2倍,年均增速達到11.6%;扣除物價因素,年均實際增長6.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299元增加到2019年的29069元,增長96.2倍,年均增長12.6%;扣除物價因素,年均實際增長6.0%。
(二)珠海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明顯高于全國全省。
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珠海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2495元,位居全省第五,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481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762元;增速為9.1%,位居全省第三,比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均為8.9%)高0.2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19元,位居全省第五;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69元,位居全省第四。
從珠三角9個城市來看,珠海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第五位,與東莞接近。增速方面,珠海排在惠州、江門之后,居第三位,是全省三個增速超過9.0%的城市之一。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珠三角排第五,與佛山、東莞相差不大,均在5.5萬元左右;增速與佛山并列第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東莞、中山、佛山之后,與佛山相差2434元;增速位居第二,與第一的東莞相差0.2個百分點。(具體見表1)
(三)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基本同步,提前實現收入翻番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努力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同步增長,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珠海人均GDP由2011年的9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17.6萬元,年均增長8.7%。同期,珠海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扣除物價)8.0%,基本上實現了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的目標。根據近年來珠海居民收入情況測算,2011-2019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實際增長102.5%,已提前實現收入翻番目標。
二、城鄉居民收入變化的階段性特征
根據重要歷史事件、政策變化、經濟發展、收入增長等情況進行劃分,近四十年珠海城鄉居民收入變化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1986-1991年,借特區優勢,居民生活告別貧困走向溫飽。
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準《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珠海正式成為經濟特區。1984年,鄧小平視察珠海,給珠海特區建設發展指明了方向,市委市政府確立了“以工業為主,兼營農牧漁業、旅游業、商業貿易綜合發展”的經濟發展定位,形成了以電子、食品、輕紡、建材和外向型農漁業為主的經濟體系。
1986-1991年,珠海借助特區政策優勢,經濟高速發展,GDP年均增速達31.5%,居民收入也呈較快增長態勢。抽樣調查數據顯示,1991年珠海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為4178元,比1986年增長1.8倍;1986-1991年均增速為23.0%。城鎮恩格爾系數則從1986年的61.1%降到1991年的50%,標志著珠海城鎮居民生活基本告別了貧困,踏進了溫飽階段。同期,珠海農村穩定和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改進土地承包方式,開展適度規模經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89元,比1986年的771元增長了67.2%,年均增長10.8%。
(二)1992-1996年,居民生活從溫飽邁向小康,城鄉居民收入雙突破。
1992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珠海市委市政府抓住機遇,進一步加大經濟建設步伐,經濟迅猛發展。1992-1996年,珠海GDP年均增速達20.5%,城鎮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于1994年首次突破萬元大關。1996年,珠海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到12867元,比1991年增長了2.1倍,年均增長25.2%。城鎮恩格爾系數平均水平從上期的55.5%下降到本期的45.8%,珠海城鎮居民生活從溫飽邁向小康。
同時,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三農”的政策,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珠海外向型農業迅速崛起。1996年,珠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180元,首破3000元大關,比1991年增長了1.5倍,年均增長19.8%。
(三)1997-2002年,經濟調整增速放慢,居民收入增長放緩。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國企改革、宏觀調控有效抑制過熱經濟的多重因素影響下,珠海經濟發展速度變慢,經濟發展進入轉型調整期,下崗、待業人數增加,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放緩。1997-2002年,珠海GDP年均增速為11.6%,較上一階段顯著回落。受此影響,2002年,珠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20元,比1996年增加19.1%,增長放緩,1997-2002年年均增速僅3.0%。
本階段,雖然城鎮居民收入增速放緩,但居民生活仍維持在較好水平。調查顯示,珠海城鎮恩格爾系數進一步降低,平均水平從上階段的45.8%降至本階段的41.0%。
另一方面,珠海農村居民于200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000元,達到5097元,但增速比上階段顯著放緩。調查顯示,1997-2002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2%,增速比上階段收窄11.6個百分點。
(四)2003-2012年,全面小康建設,居民收入再上新臺階。
隨著改革開放各項政策向縱深推進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珠海全面小康建設如火如荼,經濟重新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珠海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GDP突破千億大關,年均增速達到12.4%,城鎮居民收入突破3萬元,年均增速為8.0%。2012年珠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978元,比2002年增長1.2倍。恩格爾系數平均水平從上階段的41.0%下降到本階段的35.3%。
這一時期,珠海農村居民收入突破1萬元,2012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99元,比2002年增加1.6倍,年均增長10.1%。
(五)2013-2019年,“十八大”以來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城鄉居民收入繼續提高。
2013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珠海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積極貫徹實施創新驅動和開放引領兩大戰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化解經濟下行壓力。這一時期,珠海GDP年均增長9.4%,保持較高增速,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后發優勢凸顯。與此同時,珠海不斷增加民生投入力度,多次提高“三條保障線”標準,提高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和離退休人員收入,居民得到較多的實惠。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萬元大關,達50713元;2019年為55219元,比2012年增長67.4%,年均增長7.6%。同時,城鎮恩格爾系數平均水平從上階段的35.3%降至本階段的32.6%。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調整了農業補貼政策,轉變了農業投入機制與方式,探索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行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2012年,珠海啟動幸福村居創建行動,通過實施特色產業發展、環境宜居提升、民生改善保障、特色文化帶動、社會治理建設、固本強基等六大工程,帶動農村居民增收致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再次提檔加速。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069元,比2012年增長1.2倍,年均增速11.7%。
在城鄉經濟共同發力,城鄉居民收入持續提高,尤其是農村居民收入的提檔增速下,繼2018年城鎮居民收入突破5萬元大關后,2019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首次突破5萬元,達52495元;珠海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進入“5”時代。
三、城鄉居民收入結構性特征
(一)工資收入穩步提高,是城鄉居民收入主要來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機制不斷完善。與此同時,國家工資制度多次進行改革,城鎮職工工資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1986年為1294元,到2019年達40821元,增長了30.5倍,年均增長11.0%,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1986年的94.2%降到73.9%。
鄉鎮企業、私營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機會增多,越來越多的農民走出家門務工,工資收入逐漸成為農村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從2010年的5122元增長到2019年的20059元,增長了2.9倍,年均增長16.4%,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的50.3%上升至69.0%。
(二)經營凈收入受城鄉發展特點影響,城鄉占比呈不同趨勢。
改革開放使得民營經濟和個體經濟得到大力發展,城鎮居民經營收入大幅度增長,在收入中的占比總體呈上升趨勢。2019年珠海城鎮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為4695元,比1992年增長160.9倍;經營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從1992年的0.6%擴大到2019年的8.5%。
對農村居民來說,由于城鎮化建設發展,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也發生較大變化,從務農為主向務工經商為主轉變,農村居民家庭中純農業戶比重逐年下降,導致工資性收入比重持續擴大,人均經營性凈收入占比逐年走低,由2010年的22.5%降到2019年的12.1%。
(三)城鎮財產性收入高速增長。隨著居民財富積累,投資渠道拓寬,在城鎮化過程中村集體分紅收益增多(“村改居”后計入城鎮居民統計范圍),城鎮居民財產收入也大幅度增加。2019珠海城鎮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為6953元,比1992年的118元增長57.9倍,年均增長16.3%。財產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從1992年的2.6%,擴大到2019年的12.6%。農村居民中利息收入、轉讓土地經營權收入、出租房屋收入、土地征用補償等收入越來越多,財產性收入增加。2019年珠海農村常住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3382元,較2010年增長了95.5%,年均增速7.7%。
(四)轉移凈收入平穩增長。隨著政府對民生工程的重視,尤其是低收入家庭、離退休人員工資水平調整,多次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最低工資標準等,轉移凈收入穩步增長。城鎮居民2019年人均轉移凈收入為2750元,比1986年的79元增長了33.8倍,年均增長11.4%。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為2124元,比2010年的1038元增長了104.6%,年均增長8.3%。
四、城鄉居民增收面臨的問題
(一)區域收入差距擴大,區域協調發展面臨挑戰。
珠海目前納入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的區(功能區)主要有5個,分別為東部的香洲區、高新區,西部的斗門區、金灣區、高欄港區。由于歷史及城市發展時序等原因,珠海西部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西部地區居民收入相對較低。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東部的香洲、高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63909元、50151元,西部的斗門、金灣、高欄港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9044元、38406元、36768元,呈明顯的“東高西低”格局。
5個區(功能區)中,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東部香洲區最高,為63909元;西部高欄港區最低,為36768元;高欄港區收入僅為香洲區的57.5%、全市平均水平的七成。從絕對差距看,香洲區與高欄港區的差距從2014年的14574元擴大至2019年的27141元;從相對差距看,2014年香洲區與高欄港區的收入比為1.61,2019年擴大至1.73;最高收入區與最低收入區的收入差距呈擴大態勢。
(二)居民收入增速放緩,持續增長面臨挑戰。在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的國際大環境和國內經濟下行調整的內部環境下,十八大以來珠海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2015年,珠海全體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由15.0%逐年降低至8.8%,2016年回升至11.1%后再次呈下降趨勢,2017-2019年增速分別為9.7%、9.2%、9.1%。從城鎮居民歷年可支配收入增速來看,2013-2019年年均增速(7.6%)低于2003-2012年年均增速(8.0%),與GDP增速趨勢基本保持一致。當前,伴隨著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國內經濟發展面臨更大壓力,從而影響企業工資漲幅,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面臨更大挑戰。同時,珠海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突破5萬元,在基期較高的影響下,持續維持較高增速將面臨更大挑戰。
(三)居民收入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本文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戰略和規劃司與云河都市研究院聯合編制中國城市發展綜合指標排名,選取了與珠海排名相近的寧波、東莞、無錫、佛山四個非省會和副省級城市進行比較。在五個城市中,2019年珠海人均GDP位居第二位,而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卻位居最末位。從居民收入構成來看,珠海對工資性收入的依賴性比其他城市要高,2019年工資性收入占比73.6%,比寧波、東莞、無錫、佛山分別高14.2、2.5、7.5和11.0個百分點;2019年珠海經營凈收入(8.7%)和轉移凈收入(5.1%)比重均較低,在五個城市排名中排第五位和第四位。整體來看,珠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收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寬和優化。
五、促進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再提高的建議
(一)發揮各區比較優勢,促進區域經濟平衡充分發展。
一是根據各區的功能定位,實施區域差異化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區優勢特色產業,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格局。
二是完善珠海交通網絡系統建設,加快溝通東西部重要通道建設步伐,促使西部地區更好地承接東部地區經濟、社會資源等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各區融合發展。
三是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破除東西部各區在教育、醫療等資源配置不均衡、硬件軟件不協調、服務水平差異較大等短板,實現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促進充分就業,夯實居民增收基礎。
一是穩就業。面對疫情沖擊和外部環境帶來的挑戰,穩就業作為“六穩”之首,成了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穩就業才能“穩收入”。一方面,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要更注重就業,信貸資金等要更傾向于活力較強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有利于促進就業;另一方面,要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等重點人員的就業工作。要有針對性地支持企業穩定就業崗位,對不裁員和少裁員的企業,繼續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補貼;對困難企業,加大返還的力度和幅度。加強就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多維度保就業。
二是優化就業結構,拓展就業渠道。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吸收高素質、高收入勞動力的產業,以產業結構的優化帶動就業結構優化。同時,通過創新帶動就業,積極在網絡創業、電子商務、新型職業等方面出臺新舉措,進一步拓展新型就業渠道。
(三)拓寬增收渠道,促進居民收入更多元化。
一是加強金融監管,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打擊非法欺騙性理財產品等,拓寬基本財產性收入渠道。
二是鼓勵創新創業,促進居民經營性凈收入穩步增長。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大小微企業扶持力度,落實扶持創業的各項優惠政策,以政策鼓勵創新創業。繼續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合理布局特色農業產業,推進現代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型農業經營模式,鼓勵和引導農民走規模化、集約化農業經營道路,促進居民經營凈收入穩步增長。
三是加大政府轉移支付力度,制定可持續社會保障政策措施,加大對低收入群體、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持續完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穩步擴大社保覆蓋范圍和保障力度。
參考文獻
[1]段華明.廣東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與經驗[J].探求.2008(06).
[2]劉利亞.珠海經濟特區的發展與輝煌成就[J].廣東黨史.2008(04).
[3]珠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珠海市志1979-2000[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