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六次會議審議省政府關于鄉村振興促進工作情況的報告。
報告顯示,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2017年全國第6位提升至2021年的第4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9年高于城鎮居民,其中2021年達到22306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縮小至2.46:1。總體來看,我省農業農村發展呈現良好態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協調發展出現顯著變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糧食安全納入考核硬指標
建成2519萬畝高標準農田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報告指出,我省將糧食安全納入鄉村振興考核硬指標,建立耕地和糧食播種面積調度監測體系,全省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基本穩定,產量穩中有增,總產量由2016年的1204.22萬噸,上升到2021年的1279.9萬噸,糧食產量和面積實現雙增長,國家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連年獲得“優秀”。
為促進耕地保護,我省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創新開展墾造水田和拆舊復墾,創新激勵政策開展撂荒耕地整治,截至2021年底累計建成2519萬畝高標準農田。
與此同時,種業振興行動也持續推進。報告披露,我省實施“粵強種芯”工程,多項工作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廣明2號”白羽肉雞新品種配套系、南美白對蝦品種“海興農3號”“海茂1號”、地方豬育種技術等取得突破性進展。值得注意的是,我省還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普查和全域農作物種質資源系統調查,建成國內一流的現代化、智能化畜禽遺傳物質保存實驗室——“廣東省畜禽種質資源庫”。
全面強化糧食安全的同時,我省還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基本建立起有嶺南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報告透露,目前已累計創建18個國家級、288個省級、73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主要農業縣、主導產業和主要特色品種全覆蓋;創建了7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65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139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578個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鎮。
此外,我省還創新建設了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菠蘿、荔枝、柚、絲苗米等特色農產品保持產銷兩旺;組織化、系統化推廣發展預制菜產業,在省級層面出臺推進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10條措施。
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95.98%
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
報告指出,我省著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駐鎮幫鎮扶村,將幫扶對象由行政村上提一級到鄉鎮,對全省1127個鄉鎮分類分級,采取“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村科技特派員、‘三支一扶’人員、志愿者、金融助理等”模式組團結對幫扶,目前派駐幫扶工作隊已超13000人次。
與此同時,我省還全面建立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常態化幫扶機制。將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納入監測幫扶范圍,為“三類監測對象”全部購買防返貧保險。各地政府為困難群體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258.1萬人次、代繳金額3.61億元。此外,社會幫扶也持續推進,2021年以來,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認捐金額達77億元,“千企幫千鎮 萬企興萬村”行動新增發動2268個企業結對幫扶2665個村莊,投入幫扶資金28億元。
另一方面,我省全面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以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提升村民幸福感。
目前,全省圩鎮和自然村基本完成人居環境基礎整治,257個圩鎮達到“宜居圩鎮”標準,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達95.98%,生活垃圾“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收運處置體系基本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47%,累計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12個。
在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已基本實現全省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農村人口自來水普及率達99%。通鄉鎮和行政村路面硬化率、行政村通客車率、農村公路列養率均達到100%,基本實現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此外,在教育方面,常住人口規模4000人以上行政村舉辦規范化普惠性幼兒園比例達95%以上,2021年累計改造完成農村寄宿制學校1891所,累計改造完成城鄉達標寄宿學位132萬個。
每年統籌涉農資金超300億
九成以上投向欠發達地區
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廣大鄉村實現和諧穩定有序。
報告顯示,我省實施新一輪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高質量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村黨組織書記“三個一肩挑”比例達99.5%,并實現對村(社區)“兩委”干部的全覆蓋培訓。
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實效,鎮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所(站)覆蓋率均達95%以上,98.67%的行政村達到縣級以上文明村鎮創建標準。10個鎮(鄉)、96個村創建成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村,168個鎮(鄉)、1650個村創建成省級鄉村治理示范鎮村,創建1102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
在要素保障供給方面,報告披露,省級財政安排農林水、自然資源及其他相關支出逐年增加,每年統籌涉農資金規模超300億元,八成以上投向市縣基層,九成以上投向欠發達地區。2021年以來各地安排用于鄉村振興領域專項債券資金857.77億元。此外,我省成立全國首家金融支農聯盟,農業保險險種基本覆蓋省內特色農業生產主要品種。
此外,為強化用地保障,省級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并明確涉農市縣各級應安排不少于10%的計劃指標,用于保障鄉村振興新增建設用地需求。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隊伍建設,報告統計,截至2022年6月,“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累計培訓超768萬人次,累計培訓鄉村工匠8.2萬人次,認定農村鄉土專家6879人,農村實用人才規模達到121.74萬人,粵東粵西粵北地區13市已建成縣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76個、鎮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587個,累計舉辦近百場高層次人才下基層活動。此外,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已帶動群眾就業超18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