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廣東經濟運行總體延續上年穩步恢復態勢,主要指標增長符合預期。
一、工業生產平穩增長
1—2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0.53萬億元,同比增長5.5%,增幅比2021年兩年平均增速提高0.3個百分點。從行業門類看,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7.2%、4.8%、11.1%。支柱行業中,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在芯片短缺進一步緩解、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帶動下,增長28.6%,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2%。新動能快速發展,醫藥制造業、先進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8%和13.3%。從產品產量看,智能低碳產品增勢良好,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15.7%,3D打印設備增長18.6%;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205.2%,與其相關的鋰離子電池、充電樁分別增長11.0%和109.4%。
二、市場銷售好于預期
1—2月,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78萬億元,同比增長4.4%,增幅比2021年兩年平均增速提高3.0個百分點。其中,商品零售額增長5.3%。從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情況看,糧油、食品類,煙酒類,飲料類等日常消費需求穩定,零售額分別增長2.6%、4.6%、8.0%;消費升級類商品零售保持快速增長,金銀珠寶類、通訊器材類、化妝品類分別增長35.2%、11.9%和10.2%。大宗商品中,石油及制品類商品零售增長25.0%;新能源汽車消費需求持續釋放,零售額增長147.1%。疫情之下,群眾通過線上消費購買生活必需品和置辦年貨的意愿進一步提高,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零售增長15.9%,為全省消費市場平穩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三、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總體穩定
1—2月,全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2%。從投資領域看,工業投資延續上年強勁的增長勢頭,增長38.6%,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增長36.1%,工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智能化發展穩步推進;在綠色石化、海上風電、核電等產業加快發展帶動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投資增長255.0%,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長10.9%,其中核能發電投資增長17.0%。民生領域補短板投入持續,教育投資增長10.3%,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增長32.3%。廣湛、廣汕、汕汕等高鐵線路建設進展順利,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長43.1%。房地產市場仍處筑底階段,開發投資下降1.5%。
四、進出口保持增長
1—2月,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1.24萬億元,同比增長4.6%。其中,出口0.79萬億元,增長4.8%;進口0.45萬億元,增長4.2%。從貿易方式看,全省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9.0%,占進出口總額比重55.3%,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出口下降2.0%,保稅物流進出口增長7.0%。主要貿易伙伴中,對東盟進出口增長3.2%,對美國、歐盟和中國臺灣分別增長9.0%、6.6%和13.7%。
五、客貨運量同比下降
1—2月,全省貨運量同比下降4.3%;貨物周轉量下降1.6%,其中鐵路、管道等方式在長距離運輸中的骨干作用凸顯,周轉量分別增長2.5%和12.0%。
疫情對人員流動的影響依然存在,全省客運量下降8.1%,但降幅比2021年同期收窄18.4個百分點,其中民航客運量增長14.7%。旅客出行以長距離為主,帶動旅客周轉量增長11.1%,其中鐵路、民航周轉量分別增長11.8%和21.4%。
六、財政收支平穩運行
1—2月,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0.26萬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稅收收入增長2.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2.8%;民生類支出增長2.9%,占預算支出比重72.4%,其中衛生健康、住房保障支出分別增長17.3%和12.2%。
附注
(1)2021年兩年平均增速是指以2019年為基數,采用幾何平均的方法計算的年度增速。
(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為實際增長速度;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均按現價計算,為名義增長速度。
(3)規模以上工業的統計范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
由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范圍每年發生變化,為保證本年數據與上年可比,計算產品產量等各項指標同比增長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數與本期的企業統計范圍盡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數據存在口徑差異。主要原因:一是統計單位范圍發生變化。每年有部分企業達到規模納入調查范圍,也有部分企業因規模變小退出調查范圍,還有新建投產企業、破產、注(吊)銷企業等影響。二是部分企業集團(公司)產品產量數據存在跨地區重復統計現象,根據專項調查對企業集團(公司)跨地區重復產量進行了剔重。
(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范圍是從事商品零售活動或提供餐飲服務的法人企業、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戶。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單位)、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單位)、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單位)。
由于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單位)范圍每年發生變化,為保證本年數據與上年可比,計算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等各項指標同比增長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數與本期的企業(單位)統計范圍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數據存在口徑差異。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業(單位)達到限額標準納入調查范圍,同時也有部分企業(單位)因規模變小達不到限額標準退出調查范圍,還有新開業企業、破產、注(吊)銷企業(單位)的影響。
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零售額指企業(單位)通過公共網絡交易平臺(包括自建網站和第三方平臺)取得訂單,售給個人、社會集團非生產、非經營用的實物商品金額(含增值稅),付款可以在網上進行,也可以在網下進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不包括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
(5)進出口數據來源于海關總署廣東分署。
(6)客(貨)運量:指一定時期內通過鐵路、公路、水路、民用航空、管道等運輸業實際運送的旅客(貨物)數量。旅客不論行程遠近或票價多少,均按一人一次作為客運量統計(半價票、小孩票也按一人統計);貨物不論運輸距離長短,貨物類型,均按實際重量統計。計量單位為人(噸)。
旅客(貨物)周轉量:指報告期內鐵路、公路、水路、民用航空等運輸業實際運送的旅客人數與其相應運輸距離的乘積之和,計量單位為人(噸)公里。計算公式為:旅客(貨物)周轉量=∑〔每批旅客(貨物)人(噸)數×該旅客(貨物)的運送距離〕。
鐵路、民航、管道運輸量來源于境內各鐵路民航和管道運輸企業;公路和水路運輸量來源于省交通運輸廳統計調查數據。
(7)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