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
會議第6689號代表建議答復的函
粵府函〔2020〕213號
洪為民代表:
您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的關于深化粵港澳大灣區產學研合作的建議(第6689號)收悉,經會同國務院港澳辦認真研究辦理,現答復如下:
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論述,認真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有關部署,加快推動創新驅動發展,著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您提出的建議,契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有關部署要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前瞻性和實操性,我省將認真研究吸納。
一、已開展的有關工作
?。ㄒ唬┕膭钜云髽I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建立“開放式產業創新”生態。我省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產業發展重大需求,持續優化創新資源配置,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以創新帶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打造產學研一體的制造業創新發展載體。目前,已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了20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為粵港澳大灣區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提供平臺支撐。二是開展“錢過境、人往來、稅平衡”等政策探索。支持港澳機構牽頭申報我省財政科技計劃項目,實現我省財政科技資金從政府部門直接過境;推動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實驗動物平臺、科普基地向港澳開放;啟動建設首批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三是深化“三部兩院一省”產學研合作。重點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部省聯動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部省合作重大項目等。
(二)建立服務大灣區的應用研究及轉化平臺。我省以創新平臺建設為抓手,下大力氣補齊高端創新資源匱乏的短板,大力強化源頭創新,促進知識創造,推動科技成果有效向產業轉移轉化。一是對標最高最好最優建設省實驗室。全省10家省實驗室布局基本完成,為爭取國家實驗室在粵布局打下良好基礎。二是推薦上報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積極推薦上報了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等3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組建了廣東省印刷及柔性顯示技術創新中心等4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三是優化布局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目前全省新型研發機構共251家,其中粵東西北49家,對粵東西北吸引創新人才、加快創新發展起到積極引導作用。四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改革省級創新券模式,實現“全國使用、廣東兌付”,吸引港澳服務機構為廣東企業服務;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的“華轉網”,已快速發展成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科技服務網上商城,匯聚科技創新資源3萬余項。2019年全省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項數33797項,增長41.23%;合同成交額2273億元,增長63.89%,在全國繼續穩居第二并擴大與第三名的差距。
(三)鼓勵設立知識產權交易平臺、估值公司、知識產權投資的創投公司。我省持續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運營體系建設,輻射港澳知識產權市場。一是建成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橫琴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中國(南方)知識產權運營中心3個國家級運營交易平臺,現正布局建設廣州、深圳、東莞3個“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城市”、50多家專業服務機構的知識產權運營骨干網絡。二是首次聯合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共同舉辦了2019年“粵港澳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舉辦了首屆粵港澳大灣區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大賽,搭建粵港澳交流合作機制,支撐粵港澳三地企業高質量發展?;浉郯娜?4家機構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聯盟”,打造服務三地協同創新的合作與交流平臺。三是廣州市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互認互通十條”,圍繞粵港澳三地知識產權服務融通、保護及運用,推出一系列激勵措施,鼓勵港澳企業在大灣區落戶。此外,港澳知識產權擔保融資貸款與內地享受同等待遇。四是支持引導設立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2015—2016年,我省以中央財政8000萬元為引導,分別設立基金規模為3億元和6億元的廣州市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已投資13個項目,投資金額超3億元。
(四)鼓勵“產學旋轉門”文化,讓教授們多“下?!薄?/strong>在培養人才及高端人才交流上,鼓勵大學教授、科學家、企業家及科技人員之間的流轉和交叉任職,使科研更好的匹配市場需求。一是加快完善全省創業孵化政策體系。制定《廣東省大學科技園管理辦法》,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和眾創空間稅收優惠辦理》《試點高校、科研機構利用自有物業建設專業孵化機構》等政策落地實施,大力支持高校教授和學生創新創業。全省共建有科技企業孵化器989家、眾創空間986家,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其中吸納應屆大學生就業人數達6.6萬人,大學生創業率達3%。二是著力打破制約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出臺“科創12條”,強化企業家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推動“科技型企業家職稱評審直通車制度”落地,將高新技術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的法定代表人或創始人、董事長、總經理等人員作為科技型企業經營管理者,列入省、市認定高層次人才范圍。已開展科技型企業家高級職稱評審試點,有89人獲評高級職稱。
(五)鼓勵國際產學研交流。我省大力加快國家科研創新中心建設,不斷深化科技創新開放合作,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一是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2019年5月,粵港、粵澳合作聯席會議分別在廣州和澳門召開,會后港方公布了9項合作成果;粵澳雙方簽署了《關于開展聯合資助兩地合作研發項目的工作計劃》,充分發揮兩地科研力量的優勢互補,促進兩地產學研合作和創新規則對接,全省實現財政科研資金過境撥付港澳項目承擔單位總額累計超億元。二是完善多層次國際科技合作機制。積極開展與世界創新型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關鍵小國”的科技交流與創新合作。通過高交會、海交會、人工智能大會等系列高端交流活動,大力將國際高端資源“引進來”,推動我省企業和科研機構“走出去”。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我省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相結合,大力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全力支撐全省高質量發展。
一是全力推進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深圳河套、珠海橫琴為結合點,加快與港澳科技合作,持續推進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加快建設粵港澳新型能源材料聯合實驗室、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機構,加強與港澳高校合作辦學,繼續實施粵港、粵澳科技創新聯合資助項目,完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吸引港澳青年來粵創業、高??萍汲晒麃砘涋D化,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落地建成。積極籌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技術銀行。
二是強化創新治理體系建設。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支持廣州“四個出新出彩”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帶動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加快推動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化基金在粵落地,加快“服務電商”模式創新券推廣應用,開展成果轉化政策改革試點。深化省直部門協同聯動,加快省協同創新中心建設。
三是構建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合作格局。加強對世界先進國家和地區的前沿科技服務,積極謀劃研究我省新興產業領域的前沿技術戰略部署,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窗口和平臺作用,積極深化與歐美發達國家、亞洲創新型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產業合作,開拓與聯合國科技促進發展委員會及相關國家組織重點合作工作,對已與我省有合作協議的重點國別,繼續開展技術聯合研發,推動國際產學研合作。積極引進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等全球高端創新資源。
四是有效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價值實現。支持廣州、橫琴、中國(南方)3個國家級運營交易平臺加強與香港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估值及創投機構的交流合作,創新交易產品和模式,擴大服務范圍。認真評估廣州開發區“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互認互通十條”的成效,總結提煉推廣經驗,探索建立更利于香港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落戶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機制。借鑒香港科學、客觀的評估方法和標準,探索建立反映知識產權客觀市場價值的平臺和體系。
五是統籌做好粵港、粵澳合作聯席會議工作。發揮粵港、粵澳科技合作專責小組作用,積極協調省有關職能部門,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推動大灣區建立應用研究及轉化平臺,構建完善粵港澳跨境產學研合作機制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鏈條,探索粵港澳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我省工作的關注和支持。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20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