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政務公開 > 文件庫 > 全部文件 > 粵府函
006939748/2021-00448
國土資源、能源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21-06-27
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耕地保護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
粵府函〔2021〕130號
2021-07-09
時間 : 2021-07-09 09:52:15 來源 : 本網
【打印】 【字體:

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

改進耕地保護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

粵府函〔2021〕130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耕地保護工作的若干措施》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自然資源廳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21年6月27日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耕地保護工作的

若干措施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耕地保護的決策部署,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監督,規范耕地占補平衡,嚴守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措施:

  一、加強規劃管控和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

  (一)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管控。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應突出嚴格保護耕地導向,落實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并結合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規范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確保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總量不再減少。統籌處理好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范圍內的耕地生態退耕及上圖入庫工作,實現國土空間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

  (二)嚴控各類建設占用耕地。各類建設項目行業主管部門應對項目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的必要性、科學性進行充分論證,嚴格控制城鄉建設和生態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嚴禁違法違規批地用地,嚴禁違法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挖湖造景等非農建設,嚴禁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超標準建設綠色通道,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擴大自然保護地。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設用地范圍內的綠化用地及人造濕地公園、水利景觀等挖田造湖、造景類項目用地,應按國家規定相應辦理用地審批、規劃許可手續。

  (三)嚴格耕地農業用途管制。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布局,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強化租賃耕地監測監管,不能單純以經濟效益來確定耕地用途。按照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相關標準,組織開展耕地資源監測,建立耕地衛片監督工作機制,加強耕地轉為建設用地和其他農用地的雙重用途管制,嚴格控制新增建設占用耕地,嚴格控制耕地因農業結構調整轉為林地、園地、草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

  二、實行特殊保護和分類管理,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

  (四)實行耕地特殊保護。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組織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糧食生產功能區、永久基本農田及一般耕地按規定落實種植管護,有序規范引導上述土地上的農業生產活動,并進行動態監測監管,堅決制止破壞耕地耕作條件的行為,及時調整不符合嚴格管控“非糧化”要求的農業扶持政策。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挖塘養殖水產、非法取土,或種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綠化裝飾及其他破壞耕作層的植物;禁止閑置、荒蕪永久基本農田,或假借設施農業用地、土地綜合整治名義占用或調整永久基本農田。

  (五)實行耕地分類管理。糧食生產功能區要嚴格用于糧食生產,引導每年至少生產一季糧食。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谷、玉米和薯類等糧食作物種植,利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綜合立體種養應符合相關技術規范。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在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生產基礎上,適度用于非食用農產品生產,防止無序利用一般耕地種植苗木、花卉、水果、茶葉等經濟作物和挖塘養殖水產。

  (六)開展土地整治復耕。市、縣級人民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組織開展撂荒耕地整治,對具備耕種條件的,立即組織復耕復種;對暫時不具備耕種條件的,制訂整改方案,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分期分批推進復耕復種。對因土地流轉不暢導致撂荒的耕地,要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及托管等方式引導土地流轉。鼓勵和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對撂荒耕地進行全程托管或主要生產環節托管。對耕種基礎設施差,特別是排灌設施癱瘓導致撂荒的耕地,要加強中小型水利、農機通道等設施建設,開展土壤培肥改良、退化耕地綜合治理。對原屬耕地特別是符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選址條件的殘次果園、殘次林地地塊進行梳理,結合資源條件、農民意愿等因素確定可整治復耕的地塊,通過引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高標準農田建設、墾造水田、土地綜合整治及不實補充耕地整改等方式分期分批組織復耕。

  三、堅持增量提質和建管并舉,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

  (七)實施耕地綜合整治提升。各地應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中,對耕地、永久基本農田進行綜合整治提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涉及調整永久基本農田布局的,必須按規定編制調整方案并經省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審核通過后,將相關內容納入試點實施方案和相應的國土空間規劃,待整治區域完成整治任務并通過驗收后,更新完善永久基本農田數據庫,確保數量有增加、質量有提升、生態有改善、布局更加集中連片、總體保持穩定。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防止出現調整補劃地塊以劣換優、劃遠不劃近、以次充好等情況。

  (八)拓寬補充耕地來源途徑。市、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組織實施補充耕地或耕地提質改造項目的,要將新增耕地坐標等項目信息提供給同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由其報經省農業農村廳同意后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完成量。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涉及新增耕地和產能提升的,由縣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向同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申請核定,并由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逐級報至省自然資源廳復核認定,納入全省耕地占補平衡年度計劃管理。項目信息管理與相關核定規則由省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另行制定。

  (九)強化補充耕地后期種植管護。市、縣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墾造水田等補充耕地項目后期種植管護,統籌項目墾造成本(即項目投資預算資金)、用于農業農村的土地出讓收入、補充耕地指標調劑收益、完成考核任務后的涉農統籌整合資金等資金,按規定保障后期管護費用,并將墾造水田等補充耕地項目優先劃入糧食生產功能區、安排用于落實本行政區域的糧食播種面積。縣級人民政府要制定本行政區域補充耕地項目后期管護實施方案,明確管護職責、措施、標準及期限等要求,壓實鎮、村及土地承包經營者的管護責任。

  (十)加大占補平衡統籌力度。市、縣級持有的儲備補充耕地指標應首先用于本行政區域內占補平衡,并優先保障省級以上重大建設項目,節余部分可以按規定有償轉讓。必要時省可直接調撥各地儲備補充耕地指標統籌用于重大建設項目落實占補平衡、兌現承諾、償還欠賬,后續費用償付、指標歸還等事宜由省指導相關地級以上市協調處理。各地級以上市應參照省的做法加強市域內儲備補充耕地指標的統籌調劑管理,對于省級設立指標保護價的建設項目類型,市域內儲備補充耕地指標交易價格不得超過省級保護價。

  四、嚴格動態監管和執法監督,健全耕地保護長效機制

  (十一)堅決遏制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各地要建立早發現、早制止、嚴查處的執法監督機制,未辦理用地手續占用耕地的建設項目一律不準動工,已經動工的一律責令停止施工,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占用和破壞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改變耕地用途的行為。按照國家部署,分步分類處置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存量問題,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遏制新增問題發生。對違法違規占用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進行非農建設的,要堅決予以糾正,立即組織恢復原用途;對違規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挖湖造景的,要限期恢復原狀,確實無法恢復的,要按有關規定進行補劃;對農業結構調整導致耕地“非糧化”的,要結合實際依法依規進行處置,組織進行恢復治理;對違規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植樹造林的,不予統計造林面積,不得享受財政資金補貼。

  (十二)構建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各地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共同責任機制,市、縣級人民政府是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的責任主體,市、縣級自然資源、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牽頭組織實施并加強監管,其他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共同抓好落實。推動建立“田長制”,實行縣、鄉、村三級聯動全覆蓋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推動建立耕地保護責任落實與基層干部績效評價掛鉤的獎懲機制,將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納入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和糧食安全責任考核內容,對在耕地保護方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職瀆職的,要嚴肅追究責任。省自然資源廳要會同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統籌推進全省耕地保護工作。

  (十三)強化耕地保護激勵約束機制。各地要逐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支持耕地保護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工作;落實耕地衛片監督要求,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及種糧情況動態監測評價機制,對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農田、墾造水田等補充耕地項目和高標準農田進行重點監測;強化糧食種植導向和激勵約束機制,對不符合耕地用途管制要求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取消農業補貼等財政扶持資金,導致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的,要依法責令限期整改或治理。省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要定期開展全省耕地保護和種糧情況動態監測評價,結合實際適時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省對耕地保護工作成效顯著的地區按規定給予傾斜支持。

  本文件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