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東省加強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粵府辦〔2019〕18號)(以下簡稱《方案》),現就有關要點解讀如下:
一、《方案》制定背景
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以下簡稱縣域醫共體)建設是建立優質高效縣域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基層服務能力、達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動形成分級診療格局的重要舉措。實踐表明,縣域醫共體建設既有利于貫徹落實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為廣大居民提供連續性、高質量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也有利于密切縣域內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提升基層的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2017年,我省選擇15個縣開展縣鎮醫聯體建設試點,從目前來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省縣域醫共體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涉及深層次的利益調整,相關政策措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一些地方在縣域醫共體建設中,仍存在各地政府認識不到位、權責不清、運行機制改革政策不配套以及牽頭縣級醫院能力不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為推動我省縣域醫共體健康發展,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制定了《廣東省加強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
二、《方案》主要內容
《方案》的工作目標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強基層為重點,以讓群眾不得病、少得病和就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為目標,系統整合升級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創新醫療衛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高縣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有效建立以健康為中心、防治結合的縣鎮村三級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新體系,有效解決群眾特別是農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方案》堅持問題導向,提出“政府主導、整合資源”“健康優先、醫防融合”“三醫聯動、創新機制”等工作原則,提出11項主要任務,包含了《廣東省三級甲等公立醫院與縣級公立醫院開展醫療衛生“組團式”緊密型幫扶行動方案》(以下簡稱《幫扶方案》)、《廣東省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增量提質實施方案(2019-2022年)》(以下簡稱《人才方案》)、《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三方權責清單》、《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等4個附件。
《方案》正文共四個部分。一是總體要求。包括工作目標和工作原則,提出到2020年6月,實現全省所有縣(市、區)縣域醫共體全覆蓋。到2020年底,各地級以上市至少有1個縣(市、區)初步建成目標明確、權責清晰、分工協作、服務優質、有效運行的縣域醫共體,醫共體所在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左右,住院率達到85%左右,基層就診率達到65%左右。到2022年,全省縣域醫共體功能形態更加健全完善,運行管理更加優質高效,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分級診療便捷有序,健康管理精準實施,財政保障和醫保支付可持續,縣域內群眾醫藥費用負擔得到合理控制,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健康服務獲得感明顯增強。二是建設方式。明確三級甲等(以下簡稱三甲)公立醫院與縣級公立醫院開展“組團式”緊密型幫扶,縣級政府主導建設縣域醫共體,縣域醫共體內部統一管理,縣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綜合監管。三是主要任務。包括“加快提升縣級公立醫院服務能力建設、加強鎮村兩級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落實財政投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強化健康服務、加強中醫藥服務及加強績效評估”等11項主要任務。四是保障措施。主要落實政府及部門建設責任,形成改革合力,加強指導督促,總結經驗做法。
附件1的《幫扶方案》,明確了54家三甲公立醫院“組團式”緊密型幫扶78家縣級公立醫院,其中37家三甲綜合醫院幫扶57家縣人民醫院,17家三甲中醫院幫扶21家縣中醫院。參與幫扶的綜合醫院均為高水平醫院或者省內排名較前的三甲公立醫院,參與幫扶的中醫院均為三甲中醫院。各醫院的幫扶關系主要是根據地市之間的對口幫扶關系、原有組織部與省衛生健康委確定的“組團式”幫扶對口關系、原有托管和幫扶關系以及縣醫院專科發展需求和醫院意愿確定。《幫扶方案》共包括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增強醫療服務能力、提高醫院管理水平和加快推動信息化建設等四方面的幫扶任務,明確2020年底組織中期評估,本輪幫扶結束時組織全面評估。
附件2的《人才方案》,共包括三部分。一是總體要求,包括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提出通過3年努力,到2022年,新增衛生人才3萬人,基層衛生人才隊伍質量明顯提升,結構更加優化,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二是主要措施,包括擴大醫學生培養規模、提升基層衛生人才培訓質量、推動基層衛生人才統招統管統用、深化基層衛生人才職稱改革、提高基層衛生人才待遇、實現衛生人才“組團式”緊密型幫扶全覆蓋、實施基層衛生人才安居工程、實施智能醫生進基層工程、加強基層衛生健康促進隊伍建設、促進鄉村醫生隊伍穩定發展等10項主要措施。三是組織保障,包括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財政保障、加強督促指導。
附件3的《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三方權責清單》明確了縣級政府、縣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縣域醫共體三方權責,理順放管服,堅持縣級政府主導、縣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監管與評價、縣域醫共體自主運行,縣域醫共體擁有用人權、做事權、分配權。
附件4的《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標準根據責任共同體、管理共同體、服務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等4個維度,提出10項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判斷標準。評價指標體系用于監測縣域醫共體運行的效果,評價縣域內是否形成有序診療格局,病人回流縣域、回流基層;評價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特別是基層服務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評價是否達到縣域醫療衛生資源有效利用,保證縣域醫共體方向不偏離,重點是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形成閉環服務鏈,為人民群眾就近就地就醫保健康服務。
三、《方案》主要特點
《方案》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推動“頂天立地”醫療衛生格局,強縣域,強基層,固本強基。縣級醫院是連接城鄉醫療資源的樞紐,又是縣域醫共體的龍頭。《方案》將城鄉聯結共同發力,明確三甲醫院帶動縣域醫共體建設的龍頭醫院,同時在縣域內建立緊密型醫共體,從縣龍頭醫院到鄉鎮衛生院,再到村衛生站,實現一個縣鎮村緊密型醫共體,來解決縣域內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全面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二是突出對標國家要求,明確目標。強調以強基層為重點,系統整合升級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創新醫療衛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有效建立以健康為中心、防治結合的縣鎮村三級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新體系,基本形成縣域內有序就醫格局。三是突出政府主導,提升能力。強化三甲公立醫院與縣域醫共體牽頭縣醫院建立一對一醫療衛生“組團式”幫扶,強化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增量提質、固本強基,強化縣鎮村醫療衛生資源整合,實行縣域醫共體內人、財、物的集中統一、一體化管理,促進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下沉到基層。四是突出“三醫”聯動,創新機制。統籌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重點加強縣域醫共體財政保障、人事薪酬、醫保支付方式和藥械統一管理等改革,健全突出公益性、調動積極性和保障可持續性的運行機制。五是突出健康優先,醫防融合。有效融合基本醫療與基本公共衛生,在縣域讓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形成以人為本的縣域閉環服務鏈。六是突出工作取得實效。《方案》以目標為導向,結合廣東實際,提出縣域醫共體建設評價標準,并加強監管與監測,保證縣域醫共體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