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洋工作,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海洋發展發表系列重要論述,指出“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開幕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發來賀信,指出要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
廣東是海洋大省,因海而興、因海而富,海洋生產總值連續26年居全國第一,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十三五”時期,廣東持續推進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建設,基本建成“四區一地”——提升我國海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區、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高效轉化的集聚區、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區、推進海洋綜合管理的先行區和南海資源保護開發重要基地,海洋強省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省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將《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列為省重點專項規劃之一,由省自然資源廳會同省發改委牽頭編制?!兑巹潯肪幹乒ぷ鲝?020年3月正式啟動,在全面總結“十三五”廣東海洋經濟發展成就、科學研判“十四五”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形勢的基礎上,通過廣泛征集各方意見建議,經過精心謀劃和科學論證形成。該《規劃》是“十四五”時期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藍圖,是海洋強省建設的具體指引。
主要思路及目標
《規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發展的系列重要論述和對廣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的理解和落實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和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突出作用,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優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推進海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建設海洋強省。2025年主要目標如下:
海洋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6.5%,海洋生產總值繼續保持全國首位。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取得明顯成效,建成海洋高端產業集聚、海洋科技創新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合作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四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10個,打造5個千億級以上的海洋產業集群。
海洋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涉海高新技術企業以及涉海有效專利數量不斷增長,研發經費投入逐步加大,到2025年,爭取重點監測涉海單位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達到新高度。建立海洋生態保護長效機制,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達到國家要求,海洋自然保護地面積達49萬公頃。
海洋開放合作邁向新臺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海洋產業、科技、生態等方面合作取得突破性成果。舉辦10次國際海洋高端展會,新增一批國際友好港口,重點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率達20%。
海洋治理效能獲得新提升。海洋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健全,海洋預警監測、應急救助、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升,海洋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建設全省統一的海洋大數據中心,2個省級及以上海洋綜合試驗場,3個海洋科普與教育基地,3個海洋博物館。
展望2035年,廣東省將全面建成海洋強省。海洋經濟綜合實力躋身全球前列,建成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成為代表我國參與全球海洋經濟競爭的核心區;海洋研發投入強度、創新能力世界一流,成為國際海洋科技創新集聚區;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居世界前列,建成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海洋開放合作國際領先,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功能不斷增強,建成海洋經濟合作引領區;海洋綜合管理水平全方位提升,建成海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先行區。
主要任務
1、六大任務
一是推動形成陸海統籌內外聯動海洋經濟空間布局。強化“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空間響應,推動陸海一體化發展,加快形成“一核、兩極、三帶、四區”的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布局?!耙缓恕敝钢μ嵘槿呛诵膮^發展能級;“兩極”即以汕頭、湛江為極點加快發展東西兩翼海洋經濟;“三帶”指統籌開發海岸帶、近海海域和深遠海海域三條海洋保護開發帶;“四區”是指聚力建設海洋高端產業集聚、海洋科技創新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合作、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等四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二是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以打造海洋產業集群為抓手,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構筑廣東產業體系新支柱。加速發展海上風電、海洋工程裝備、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天然氣水合物、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新材料制造、海水綜合利用等7大海洋新興產業,推動海洋油氣化工、海洋船舶、海洋交通運輸、現代海洋漁業等4大傳統優勢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優化拓展海洋旅游、藍色金融、航運服務等3大海洋服務業,激發海洋產業數字化新活力。重點打造海上風電、海洋油氣化工、海洋工程裝備、海洋旅游以及現代海洋漁業等5個千億級以上海洋產業集群。
三是強化海洋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支撐。發揮科技創新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不斷優化海洋科技資源配置,激發涉海企業創新活力,強化海洋科技人才支撐,改善海洋科技創新環境,努力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的科技瓶頸,率先形成海洋經濟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為海洋強省建設提供強勁動能。
四是推動海洋經濟綠色高效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進海洋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 提升海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探索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海洋經濟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五是加強海洋經濟開放合作。充分發揮海洋在對外開放中的門戶作用,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深化粵港澳海洋經濟合作,對接輻射泛珠三角區域海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海洋經濟合作和海洋治理,建設向海開放高地。
六是提升海洋經濟綜合管理能力。從提升管海、護海能力出發,聚焦基礎設施、基礎數據、公共服務,統籌安全與發展,著力推動海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升海洋公共服務水平,加強應急救災和風險防范能力,大力提升海洋文化軟實力,為海洋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支撐。
2、五項重點改革舉措
《規劃》聚焦國家和省重大改革部署,圍繞海洋經濟發展實際需求,系統提出海域立體分層設權、海岸線占補制度、海岸建筑退縮線制度、市級海洋生產總值核算制度、藍碳標準體系五項重點改革舉措。
3、六大工程
《規劃》聚焦海洋經濟發展重點領域,統籌提出藍色科技走廊建設工程、海洋產業集聚發展示范工程、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合作示范工程、海洋基礎設施工程、海洋生態保護工程、智慧海洋工程等六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