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臺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边@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發展階段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
“十三五”期間,各地、各部門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扎實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取得顯著成效,超額完成了“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目標。但也應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公民科學素質工作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對科普的需求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部署,按照《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9號)(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要求以及省領導的有關指示批示精神,省科協牽頭編制了《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我省“十四五”期間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工作分工和保障措施。
二、主要思路
《實施方案》立足省情,以提高我省公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突出科學精神引領,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法、全新的機制,完善頂層設計,優化科學素質建設生態,推動公益性的科普事業和市場化的科普產業比翼齊飛,努力開創科普發展新局面。既要高質量做好《規劃綱要》的規定動作,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廣東落地落實。也要從廣東實際出發,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科技創新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強化公共服務,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普融合發展。
三、工作目標
到2025年,廣東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6%,全省各地區、各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明顯改善??破展┙o側改革成效顯著,科普公共服務能力提質增效,“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制度安排不斷完善,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
四、主要任務
?。ㄒ唬嵤┲攸c人群的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對標《規劃綱要》,實施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重點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理性思維,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在各項提升行動中都提出廣東省的創新舉措。
1.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學教育水平,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開展未來學校辦學實踐等創新探索。
2.實施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質為重點,不斷豐富農村科普活動和科普資源,持續改善農村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和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造就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開展科技小院、農村科技夜校等創新實踐。
3.實施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技能素質為重點,提高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更好服務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開展“眾創杯”“創客廣東”創新創業大賽等創新活動。
4.實施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為重點,豐富面向老年人的科普資源供給的知識內容、渠道途徑、方式方法,穩步提升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能力。開展老年人健康科普“四進”等創新活動。
5.實施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進一步強化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對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認識,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樹立科學執政理念,增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領,更好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開展在公務員錄用考試中強化科學素質有關要求的探索實踐。
(二)實施引領科普創新發展的六項重點工程
除了對標《規劃綱要》,實施5項重點工程外,《實施方案》特別增加了一項重點工程即科普產業繁榮工程。重點工程的先后順序也作了調整,突出科普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性和引領性。
1.實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明確提出建設“粵科普”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建設即時、泛在、精準的信息化全媒體傳播網絡,服務數字廣東建設。
2.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科技設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3.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建立政府引導、多渠道投入的機制,增加科普基礎設施總量,優化科普基礎設施布局和結構,實現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服務均衡化、廣覆蓋。
4.實施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加強各級各類科普組織和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顯著提升基層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戰結合應急科普體系。
5.實施科普產業繁榮工程。
創新性地提出,制定實施培育和壯大科普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組建廣東科普集團,探索建設科普產業園,加強科普產業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生產和推廣,科普產業發展規模和水平實現全國領先。
6.實施科學素質國際交流與合作工程。
拓展科學素質建設交流渠道,搭建開放合作平臺,豐富交流合作內容,增進文明互鑒,推動價值認同,提升開放交流水平,參與全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