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頭,更進一步。4月25日,《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式發布。《規劃綱要》確立了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期目標和戰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十四五”時期,我省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和自身條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在當前形勢下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南方日報專訪了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國家發改委原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他分析了廣東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變化,以及應當采取怎樣的對策,在哪些領域進行探索。
核心內涵應轉變為全方位創新
南方日報:進入“十四五”,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或將進一步下行。廣東設定了全省GDP年均增長5.0%左右的預期目標。在您看來,廣東穩定并延長經濟增長平臺期,需要認真考慮的政策和改革重點有哪些?
徐林:按照新古典增長模型,經濟增速是由技術進步增速、資本投入增速和勞動力投入增速共同決定的。
從我國目前趨勢看,我國老齡化程度日益提高,與之相隨的是勞動力供給增速降低,加之資本產出率增速也在下降,從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看,也存在下降趨勢。生態環境、債務杠桿率、結構失衡等邊際約束條件日益收緊。
從需求側宏觀模型來看,我國國內消費增速逐年下降,已經由過去10%以上,下降到8%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由高峰期30%左右的增速,下降至如今6%左右的增速。
綜合上述多重因素及其變動趨勢,廣東設定了全省GDP年均增長5.0%左右預期目標是合理的。而穩定經濟增速的主要辦法和舉措,核心內涵應轉變為全方位創新,重點是體制機制創新、科學技術創新、治理模式創新,打造一個有利于吸引各類創新要素和生產要素在廣東地區聚集的發展環境,強化全省經濟增長的創新驅動,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來推動增長。同時要盡可能多地拓展國際合作空間,拓展拉動經濟增長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南方日報:經濟發展指標強調“質量”和“結構”,“十四五”時期高質量推進廣東經濟優化和結構調整,您有哪些建議?
徐林:廣東已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強調經濟發展的“質量”和“結構”,在創新引領方面應該走在全國前面。要更多利用市場機制激勵對科技研發的人、財、物投入,讓投資者和科研人員更多分享研發成果商業轉化形成的收益。要加強制造業基礎性核心技術、數字計算技術和產品、綠色低碳技術的國內研發和進口替代,以擺脫對進口產品和技術的嚴重依賴,突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
此外,生態環境的改善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的更具體要求,綠色低碳發展已日益成為一種持續上升的市場需求。廣東要率先加快優化能源結構并強化節能,推進分布式清潔能源體系建設和能源互聯網建設,在碳達峰和碳中和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未來發展依然離不開改革開放
南方日報:廣東提出“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該如何更好地把戰略支點作用發揮出來?
徐林: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雙循環,要更多的發揮內循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同時還要繼續發揮外循環對中國發展的推動作用。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廣東要更好地發揮內循環的作用,如,要提高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特別是通過實施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使得在廣東打工的外地人能夠更穩定地在廣東居住生活,發揮他們的消費潛力和投資潛力。也要推動“廣東制造”深耕國內市場,提升“廣貨”國內市場占有率,更好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升級的新需求,在國內統一大市場中拓展廣東經濟縱深。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廣東還要繼續發揮外向型經濟的獨特優勢,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奠定的一個很重要的優勢。在新的國際環境下,特別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環境下,廣東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對外開放要有一些新的內涵,其核心要建立在競爭力不斷提高的基礎上,能為世界各地提供更多不可替代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也為世界提供日益開放和深厚的廣東市場。
南方日報:廣東提出,依托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探索更多創造型、引領型改革舉措。在您看來,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舉措目前有哪些?
徐林:過去廣東的高速增長得益于改革開放,未來的發展依然離不開改革開放,但必須是更廣泛更深入的高水平全方位對外開放,更高水平的開放代表著更加深入的改革。
具體而言,發揮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示范引領作用,探索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制度型開放的本質就是改革;建立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推動實現更高水平開放。比如,在服務領域,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通過引進國外先進和高品質服務模式,促進服務業市場的高水平競爭,通過競爭盡快提高服務業的服務品質和服務能力。
市場機制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南方日報: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廣東提出“雙區”引領,即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打造五大都市圈。在您看來,處理好中心城市引領帶動和周邊地區梯度發展、共同發展的關系,對深化區域治理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徐林:從他國以及我國自身實踐經驗看,真正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恰恰是市場機制,因為有效的市場機制會允許各類要素自由流動,并產生要素報酬均等化的趨同效應。好的區域戰略和政策應該基于統一市場下的要素自由流動和要素聚集機制,做順勢而為的引導,而不是逆勢而為的干預。
通過市場要素自由流動、基礎設施網絡共建、生態環境協作補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機制,促進城市群和都市圈內部不同規模城市和城鎮之間的相互協調發展,最終將引領廣東省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南方日報:攜手港澳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擴大金融雙向開放,是廣東“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您對廣東實施更高水平金融開放,有哪些建言呢?
徐林:有序推進粵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就要加強粵港澳三地金融規則和標準對接,強化國際金融交流與合作,提升金融開放水平和能力,使香港代理或銜接廣州、深圳金融中心的國際資產配置業務,更好地建立合作、暢通渠道。一旦這些條件具備的時候,廣州和深圳會吸納很多內地其他地方的金融資源,通過與港澳之間的特殊渠道,進行國際資產配置。此外,在跨境交易的便利性方面,也應該去做一些制度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