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制約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綱要》單列篇章提出,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優化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建議廣東把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從城市延伸到農村,在城市群內部的城鄉之間實現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城鄉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共同邁向新的發展臺階。”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說道。
暢通都市圈要素流通
南方日報:城市群和都市圈,是近年來區域經濟的關注熱點。“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培育壯大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都市圈,強化都市圈內市政基礎設施協調布局。您對廣東建設五大都市圈有何建議?
馬曉河:大中城市的落戶門檻正在全面放寬放開,這是全國城鎮化的重要方向。與之匹配的是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社會保障統籌層次的不斷提升。
我國接下來要向高收入國家邁進,廣東應該做表率,特別是聚焦四個任務:其一,加速提升城市化水平,對標發達經濟體讓城市化率再上一個新臺階;其二,城市群內部,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教育等公共服務應逐步實行高質量的一體化、均等化;其三,產業集群在城市群內實現一體化,優勢互補,產業鏈高度密切銜接;其四,推動人口在“一群五圈”里自由流動,推動不同城市間的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搭建起人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這“四流”充分流通的大市場,讓廣東率先成為全國邁入發達經濟體的示范地。
南方日報:這將對廣東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馬曉河:城市群內部的深度一體化可以加快廣東的城市化進程,有助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并對產業升級提出了新要求,帶來了新優勢。
“十四五”《規劃綱要》將2025年的廣東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設定在74.8%,我認為這一指標可以適當提高,最晚到2030年應爭取達到80%,基本實現城鎮化。
激發縣域經濟活力
南方日報:城市快速發展、高度集聚的同時,廣東也面臨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的挑戰。對此有何建議?
馬曉河:“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以廣清一體化、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為示范,推進環珠三角地區與珠三角地區融合發展,實施新一輪對口幫扶政策和中長期規劃。這些舉措都非常值得肯定,我相信只要政策合適、落實有效,廣東城鄉發展差距就會不斷縮小。
當越來越多的人口進入城市,農村的人均占有資源量會進一步提升,可以通過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率、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質量。
另一方面,把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從城市延伸到農村,在城市群內部的城鄉之間實現均等化,再通過鄉村宜居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建設等,可以讓城鄉比較優勢充分結合,共同邁向新的發展臺階。
城鄉之間的經濟循環是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鄉協調發展,也就意味著不同產業內部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在城鄉之間實現打通,這將有力推動整個經濟體系穩定高效運行。
南方日報:“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縣城人口集聚、產業集中和功能集成,不斷增強發展縣域經濟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就業落戶的支撐作用。您對此有什么建議?
馬曉河:我建議,隨著縣域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特別是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充分尊重群眾自主意愿的前提下,可以探索對部分村鎮的行政區劃進行適當調整,推動形成更加集約化的社會治理結構,降低社會管理成本,提高運行效率。與此同時,對于無人居住的宅基地,在符合國家法律及相關規定前提下,推動其進入市場,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空間,讓縣域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樞紐。
全面擴大消費
南方日報:提升居民收入是擴大消費市場、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實現收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體比例顯著提高。廣東應如何推進?
馬曉河:全國來看,廣東總體上已經屬于經濟發達地區,下一階段要特別注意協調好投資與消費的關系。
投資是快變量,少數人決策,短期見效快;消費是慢變量,每個人決策,逐漸見效。所以投資對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應體現得比較快,但是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省份,當經濟到了發展后期,特別是接近發達經濟體水平時,基礎設施投資空間相對變小。
從全球看,發達經濟體的GDP中,消費占比往往在75%左右,投資占比在20%多,兩者合計占GDP總量的98%以上,從而形成內需占主導的經濟結構。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優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空間、提升投資效率,一方面要讓消費成為引領經濟的主動力。
南方日報:您對此有何具體建議?
馬曉河:優化投資結構,第一,要向民生傾斜;第二,向培育未來的潛在增長點——即科技創新傾斜;第三,向城市群聯動發展傾斜;第四,向農村偏遠地區的“最后一公里”傾斜。
更重要的是全面擴大消費。第一,要千方百計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擴大就業,支持創業,增加轉移支付、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第二,充分保護中等收入群體合法權益,解決他們在住房、教育、養老等方面的后顧之憂,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三,要引導高收入群體的新型消費,改善消費環境,提升供給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