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廣東省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正式公布,提出要全力建設中醫藥醫療、創新、人才、產業、國際化“五大高地”,打造成為全國中醫藥綜合改革的示范樣板,引領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2021年底,上海、浙江、江西、山東、湖南、廣東、四川等7個省份首批獲準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是國家首次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建設主體,鼓勵在中醫藥服務模式、產業發展、質量監管等方面先行先試。
二級中醫院全部設治未病科
打造中醫醫聯體,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方案》提出,除了要建設中醫醫療高地,還要布局“一核一帶一區”中醫醫院合作共建,開展20個以上“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一體化中醫醫共體、醫聯體建設試點,加快提升各區域各層級中醫醫療同質化水平。加快補齊市縣級中醫醫院建設短板,實現縣級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
同時,《方案》指出,推進深圳市純中醫治療試點和廣州市針灸亞專科體系建設。加強中醫經典病房建設,提升以中醫為主治療疑難危重和復雜疾病的能力,形成5—10個中醫優勢病種診療方案。
一直以來,中醫強調“上工治未病”。《方案》指出,所有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設置治未病科(中心),同時優化推廣《職場高壓狀態人群治未病調養指南》《老年人慢性失眠中醫藥干預指南》等20個“治未病”方案或服務包。此外,還完善中醫康復服務網絡,實現三級中醫醫院100%設置康復科、二級中醫醫院設置康復科比例不低于80%。
建100個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人才是第一資源。《方案》強調,要選拔造就百名中醫藥領軍人才,遴選培養100名杰出青年中醫藥人才。深入開展多層次的“西學中”人才培訓,培養一批掌握中醫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的中西醫結合人才。暢通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
《方案》明確,實施中醫師承薪火工程,開展100名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培養200名基層中醫藥骨干人才。每年組織培訓100名縣級中醫臨床技術骨干,對500名基層衛生技術人員開展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同時,深入實施中醫藥人員“縣管鄉用”,探索統籌使用醫共體內現有空缺編制。落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占比超過25%的要求。推進中醫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全科醫生轉崗(崗位)培訓和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到2025年,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居民有0.6—0.8名合格的中醫類別全科醫生。
粵港澳三地共建中醫藥高地
《方案》指出,開展港澳臺和境外高層次中醫藥人才高級職稱認定,允許符合條件的港澳中醫藥人才在擬執業地參加職稱考試和評審。支持大灣區(內地)事業單位按規定采取面試或直接業務考察等方式招聘港澳高層次急需緊缺中醫藥人才。吸引符合條件的港澳中醫師在內地公立醫療機構執業,引導港澳青年中醫師到大灣區執業創業。
《方案》支持港澳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引入中藥人用經驗證據用于中成藥內地注冊上市,支持港澳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將持有的藥品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符合條件的企業生產,簡化港澳已上市的傳統外用中成藥注冊審批流程,推動在粵港澳大灣區內中成藥注冊標準、檢驗標準互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