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政府辦公廳發布《廣東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主要目標,到2025年,文物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向好,文物保護水平全面提升,文物科技創新取得重要突破,文物機構隊伍力量明顯增強、結構更加優化,初步實現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嶺南考古學文化譜系更加完善,水下考古走在全國前列。革命文物保護管理和運用水平全面提升,更好賡續紅色血脈。博物館體系布局更加優化,服務效能和質量明顯提升。社會文物管理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文物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文物有效利用取得明顯進展,文物和旅游實現深層次融合。文物工作在堅定文化自信、擴大廣東文化影響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作用愈加彰顯,走出一條具有廣東特色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到2035年,建成與文化強省建設目標相匹配的文物強省,考古成果實證嶺南地區人類史、文化史、文明史,文物事業走在全國前列。
建立廣東省文物數據庫 不斷提升考古工作能力
在方案中提到,要整合全省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數據庫、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庫、革命文物數據庫和博物館藏品數據庫,推動建立廣東省文物數據庫。加強文物保護,還要將文物安全工作全面納入各級政府考核評價體系,強化文物行政執法督察,持續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工作,加大重大違法案件責任追究力度,筑牢文物保護基礎。
方案還提到加強文物科技創新,推動文物裝備制造業發展,支持企業研發生產文物鑒定、安全防護、監測預警、巡查監管、預防性保護、修繕修復、展示利用等裝備,培育一批創新企業和文物專有裝備產學研用聯合體。
此外,文物保護還要不斷提升考古工作能力。方案中提出,加強對海絲、海防、海島遺存及水下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做好“南海Ⅰ號”整體保護和展示利用,推進打造“南海Ⅰ號”世界級考古品牌。要加強嶺南考古和歷史研究,聚焦“考古中國”“早期嶺南探源工程”等重大項目,開展嶺南地區史前文化史探源相關課題研究;加強大遺址保護,重點推動筆架山潮州窯遺址、英德青塘遺址等考古遺址公園及河源恐龍遺址公園建設,評定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系統性保護文物古跡 實施150項文物保護項目
在文物古跡的保護方面,方案提到要強化文物系統性保護,將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地下文物埋藏區、水下文物保護區等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持續打造海上絲綢之路、南粵古驛道、廣東省歷史文化游徑、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等文化遺產線路。另外,廣東未來還要實施150項文物保護項目,試點開展廣州光孝寺預防性保護項目,重點推動廣州柏園、佛山東華里古建筑群、肇慶古城墻、潮州老城古民居群等修繕工程。
方案指出,要強化革命文物保護管理,全面實施《廣東省革命遺址保護條例》。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東段)、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南石頭監獄遺址保護利用等重點項目建設。還要建設長征文化數字展館,開發沉浸式文化旅游體驗產品。
文物保護工作離不開博物館,方案強調推進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優化博物館體系布局,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支持重要地市級博物館建設卓越博物館,還要開展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非國有博物館工作,推動“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長征等專題博物館、紀念館建設,做優做強廣東省流動博物館。
方案還提出,要逐步推廣藏品電子標識;創新博物館辦展形式,支持博物館聯合辦展、外出巡展、引進展覽、流動展覽、網上展覽;深化博物館與社區合作,推動博物館虛擬展覽進入城市公共空間等一系列任務措施。
深挖廣東文物資源價值 讓文物“活起來”
方案提到要優化文物管理服務,營造健康有序的文物市場環境。培育現代文物市場體系,強化文物商店作用,支持文物拍賣企業發展。
為了實現文物“活起來”,方案提到要深挖廣東文物資源價值,依托有代表性的文物資源推介若干國家文化地標及一批廣東省文化地標。要推動文物旅游融合發展,持續建設廣東省歷史文化游徑,編繪廣東省文物游徑地圖。通過推動建立文物紀錄片數據庫,融通多媒體資源,創新活動舉辦形式,借助大型文化旅游展會展示廣東省文化遺產特色等方式來拓寬文物價值傳播渠道。另外,方案中提到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方案中還提到高水平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要加強與港澳在展覽交流、文創開發、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等領域交流合作。要深化國內、外的交流合作。在國內,加強與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涉及的14個兄弟省市的互動交流,共建“重走長征路”紅色旅游精品線路;要積極開展中外文物展覽交流合作,深化水下考古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中外聯合考古行動、文明互鑒展示工程等全球文明伙伴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還在附件《“十四五”時期廣東省文物事業發展主要指標》中提到,到2025年,廣東省內館藏藏品數量預期達到260萬(件/套),文物科研人員數量預期將達到3000人,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數量將有5至7處。
另外,據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消息,至2022年12月,廣東省核定公布不可移動文物2.5萬余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開平碉樓與村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8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36處;11個考古發掘項目先后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省共備案博物館370個,其中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82個,定級博物館總數居全國第二,整體水平居全國前列;全省博物館藏品251.98萬件/套,其中珍貴文物86263件/套;全省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513處,可移動珍貴革命文物4544件/套,革命博物館紀念館57個,革命文物數量位居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