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策解讀 > 文件解讀 > 媒體解讀

“三大供給”著力提升廣東基礎設施供給能力

時間 : 2017-07-13 11:15:29 來源 : 南方日報
【打印】 【字體:

  11日,《廣東省推進基礎設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在省政府網站公布。《實施方案》提出,要堅持問題導向,以面向未來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為目標,聚焦補短板、增后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以增強供給能力、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率為導向,堅持投資、建設、運營、監管、服務并重,重點推進對全省或區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公路、鐵路、機場、港航、能源、水利、信息、城建、環保和科技等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

  經營性項目以社會投資為主

  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了解到,《實施方案》的一大亮點是,按照項目性質將基礎設施項目分為經營性、準經營性、非經營性三類,結合項目特點,分類施策,形成多元化的基礎設施供給主體。

  對于經營性項目,要充分發揮市場決定作用。2017-2020年,對具有收費經營條件,并且經營收費能夠覆蓋投資成本的經營性項目投資約10700億元,共195項。此類項目以社會資本投資為主,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履行社會責任,提供更多質量高、價格優的基礎設施公共產品。政府做好相關行業發展總量研究和重大項目規劃布局,規范市場秩序,對市場環境較好的項目向社會讓利,營造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投資環境。

  對于準經營性項目,要積極發揮政府引導作用。2017-2020年,對經營收費不足以覆蓋投資成本、僅靠市場難以達到供求平衡、需政府補貼部分資金或資源的準經營性項目投資約9600億元,共233項。此類項目作為深入推進基礎設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重點,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設立基礎設施投資基金,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社會資本活力,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基礎設施建設。

  對于非經營性項目,要更好發揮政府主導作用。2017-2020年,對缺乏“使用者付費”基礎、主要依靠“政府付費”回收投資成本的非經營性項目投資約4400億元,共115項。此類項目由政府兜底,按項目隸屬關系納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堅決履行提供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義務。同時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有效提供公共產品。

  推動基礎設施項目審批流程再造

  除了項目供給之外,《實施方案》同時強調要推進資金供給、制度供給。

  為創新投入方式,拓寬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籌措渠道,《實施方案》透露,我省將組建廣東省基礎設施投資基金。由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組建廣東省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基金規模不低于5000億元,首期關賬規模不低于2000億元,根據資金使用和項目儲備情況安排規模。政府首期出資規模不低于200億元,向銀行、證券、保險、大型企業等募集資金不少于1800億元。同時,組建行業、地市基礎設施投資子基金,基金通過直投項目和參股行業、地市子基金,為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本金,社會資本對基金投資資本金項目跟投跟貸、聯合投資,發揮好基金的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形成組合投資。行業子基金優先安排省本級以及粵東西北地區的項目,地市子基金主要安排本地市的項目。

  《實施方案》提出,建立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的項目前期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對涉及跨部門、跨地區的前期工作事項,采取會商會審的方式,集中研究解決影響項目前期工作的突出問題。同時,最大限度下放審批權限,精簡項目審批核準事項,實行并聯審批。特別是推動基礎設施項目審批流程再造,逐一梳理投資項目審批事項,對項目建設同一階段事項要研究先后次序,合理并聯。

  根據《廣東省推進基礎設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廣東將重點推進對全省或區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公路、鐵路、機場、港航、能源、水利、信息、城建、環保和科技等十類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聚焦補短板、增后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十三五”期間,建設項目543項,總投資約4.8萬億元。2017-2020年投資約2.5萬億元,建成投產一批重大項目,使我省基礎設施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得到明顯提升,到2020年,形成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機場、港口、核電、城市軌道等面向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供給能力,補齊粵東西北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率、移動寬帶普及率等供給短板,基本建成較高質量和效率的現代化基礎設施供給體系。

  “十三五”期間建設項目543項,2020年形成面向未來的基礎設施供給能力

  十類重大項目投資4.8萬億元

  高速公路

  通車總里程達到11000公里,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短板】當前,我省高速公路密度為4.2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珠三角高速公路網密度為7.49公里/百平方公里,已達到或超過世界發達地區水平,但結構布局仍不平衡,粵東西北地區高速公路密度僅為2.86公里/百平方公里,相當于全國28個省區的第15位,處于中下水平。粵東地區出省通道僅1條,粵西地區的茂名市僅1條,云浮和湛江市各2條,粵北地區的河源和梅州市分別為2條和3條。國省道和農村公路路面狀況差、優良路率低、養護任務重且資金不足、危橋險段多、安全設施少等問題仍普遍存在。綜合客運樞紐建設滯后,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順暢,一體化運輸服務水平亟待提升。

  【后勁】計劃2017-2020年投資約4580億元,建設深中通道、武深高速仁化至博羅段、玉林(省界)至湛江高速、汕湛高速惠州至云浮段等高速公路項目92項,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粵境段,省內干線全部貫通,實現與各陸路相鄰省(區)間擁有5條以上高速公路通道,與港澳間擁有6條高速公路通道,珠三角核心區通往粵東有3條高速公路通道、通往粵西有6條高速公路通道、通往粵北有9條高速公路通道,通車總里程達到11000公里,繼續保持全國第一;投資約1450億元,建設國省道、農村公路、濱海公路、公路客貨運樞紐(站場)等項目5項,國道和省道中二級以上公路占比分別達到95%以上和60%以上,路面優良率分別達到85%和80%,實施未通客車行政村窄路基路面改造6680公里,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5822公里,公共交通服務指數達到100%。

  高快速鐵路

  實現市市通高鐵,與周邊陸路相鄰省份均通達高鐵

  【短板】當前,我省高速鐵路密度為0.83公里/百平方公里,與江蘇、山東、浙江等經濟體量相近的省份相當,高于地理面積相近的河北、湖北、河南、吉林等省份,雖大幅領先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歐盟0.16、西班牙0.47、法國0.36、意大利0.32、德國0.26、日本0.69、韓國0.62),但省內高快速鐵路骨架網絡尚未形成,整體運營效益未能充分發揮。粵西三市及粵北河源、梅州兩市尚未開通高速鐵路,廣州、深圳中心城市至粵東人口密集地區的通道標準不高、能力不夠,珠三角城際鐵路雖已建成3條線路,但未形成區域城際鐵路網絡。

  【后勁】計劃2017-2020年投資約1360億元,建設廣州經汕尾至汕頭、深圳至茂名、贛州至深圳等高速鐵路項目11項,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2000公里,形成東連海峽西岸、溝通長三角,西通桂黔、輻射大西南,北達湘贛、連接中原地區的“五縱兩橫”高速鐵路骨干網絡,實現市市通高速鐵路,與周邊陸路相鄰省份均通達高鐵。投資約1300億元,建設廣佛環線、穗莞深、新塘經白云機場至廣州北等珠三角城際鐵路項目22項,啟動粵東城際鐵路規劃建設,城際鐵路運營里程達650公里,基本形成以廣州為核心,縱貫南北、溝通東西兩岸的珠三角城際鐵路主骨架,實現珠三角主要城市間1小時互通,全省鐵路主通道客運快速化、區域城際化。

  民航運輸

  機場服務基本覆蓋全省縣級行政單元

  【短板】當前,廣州、深圳機場國際航空樞紐競爭力不強,輻射泛珠三角、服務全國的能力不足,旅客吞吐量在全國機場排名分別位列第三、第六位。民用運輸機場布局不均衡,珠三角9市共有廣州、深圳、珠海、惠州、佛山等5個機場,服務人口約6000萬人,而粵東西北12市只有揭陽、湛江和梅縣3個機場,服務人口約5000萬人。

  【后勁】計劃2017-2020年投資約880億元,建設廣州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深圳機場擴建工程、湛江機場遷建工程、惠州機場改造工程、珠三角新干線機場、揭陽潮汕機場改擴建工程、廣州第二機場等項目16項,形成“5+4”骨干機場格局,機場服務基本覆蓋全省縣級行政單元。以廣州白云機場、深圳寶安機場為核心,建成輻射泛珠三角、服務全國、連通世界的民航運輸網絡,與國內、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主要城市形成“4小時航空圈”,與全球主要城市間實現12小時通達。

  港口航道

  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門戶

  【短板】2016年我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8億噸,居全國第二位,其中集裝箱貨物吞吐量5782萬標箱,居全國第一位,已達到世界級水平。但港口發展存在資源分散、同質化競爭現象,資源整合利用不充分,整體運營效率不高。公共航道、錨地、防波堤等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于港口發展,集疏運體系不完善,汕頭、潮州、揭陽等市部分疏港公路等級低、疏港鐵路不配套。深水航道通航能力不足,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150公里,居全國第二,但高等級航道通航里程僅897公里,占比7.4%,遠低于13%的全國水平。

  【后勁】計劃2017-2020年投資約380億元,建設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工程、深圳港鹽田港區東作業區集裝箱碼頭工程等港口碼頭項目21項,加快區域港口功能優化提升,以廣州港、深圳港為核心加快港口整合,促進全省港口協同發展,形成分工合理的港口發展格局,構建對接港澳、聯通西江、服務泛珠三角的世界級港口群,到2020年全省港口貨運吞吐能力達20億噸,集裝箱年通過能力達6500萬標箱,鞏固全國領先地位,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門戶。投資約280億元,建設北江(烏石至三水河口)航道擴能升級工程等航道整治項目40項,基本建成適應大型船舶需要的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和江海聯運、輻射周邊的內河航道體系。

  現代能源

  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6%

  【短板】當前,我省清潔能源比重約為34%,能源系統整體運行效率處于全國領先,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偏低,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21%,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整體規模偏?。傃b機容量440萬千瓦),落后于江蘇(1100萬千瓦)、山東(1300萬千瓦)、浙江(460萬千瓦),油氣管道保護和儲備應急能力薄弱,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充電設施互聯互通程度較低。

  【后勁】計劃2017-2020年投資約6150億元,建設陸豐核電、惠州核電、核燃料產業園和滇西北至廣東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西氣東輸三線閩粵支干線廣東段等項目89項。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核電裝機容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放緩煤電建設進度,加快煤電落后產能淘汰,加強能源節能減排;積極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天然氣利用水平,合理增加西電接收;持續強化電力、天然氣和油品輸送網絡,加強配網和農村電網建設,進一步提高電網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設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全省化石能源消費趨于峰值,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6%,率先在全國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水利防災減災和水安全保障

  縣級市城區和主要鄉鎮防洪標準分別達到50年一遇和10-20年一遇

  【短板】我省水資源分布不均,區域水資源配置不合理,洪澇潮和臺風等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山邊、水邊、海邊”防洪減災問題比較突出,河湖保護力度有待加強,水安全問題凸顯。

  【后勁】計劃2017-2020年投資約1130億元,建設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韓江高陂水利樞紐、粵東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海堤達標加固等項目40項。加強大江大河防洪骨干工程、“山邊、水邊、海邊”防洪薄弱環節、中小河流治理和海堤達標加固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建成珠三角水利現代化體系和粵東西北水利綜合保障體系,縣級市城區和主要鄉鎮防洪標準分別達到50年一遇和10-20年一遇。

  信息基礎設施

  實現全省廣電網絡互聯互通“一張網”

  【短板】當前,我省光纖網絡建設明顯滯后,光纖端口占比居全國第18位,8M以上寬帶用戶占比居全國第30位,20M以上寬帶用戶占比居全國第27位,100M、50M以上寬帶用戶數分別為590萬戶、1058.9萬戶,占比分別為20.7%、37.9%,光纖接入用戶占比66.2%,低于全國76.6%的平均水平,居全國第28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粵東西北光纖入戶率44.7%,遠低于珠三角的71.5%;全省農村光纖接入用戶552萬戶,僅占總數的28%。

  【后勁】計劃2017-2020年投資約1390億元,建設4G/5G移動通信網絡、高速傳輸光纖網絡、移動通信站、新型數據中心等項目16項。加快4K電視基礎網絡建設,推進電視傳輸網絡雙向化改造,推動全省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實現全省廣電網絡互聯互通“一張網”;大力發展100M以上光纖接入用戶,力爭到2020年100M以上光纖接入用戶達3200萬戶;實施新數字家庭計劃,加快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平臺建設,鼓勵廣電播出機構和節目制作機構增加4K內容供給,在全省范圍內推動4K電視普及應用。推進下一代互聯網及光網城市、4G及無線寬帶城市、通信數據中心及調度中心、三網融合及新興網絡應用、超高速無線局域網等建設,建成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全省固定寬帶普及率達到45%以上,珠三角寬帶網絡基礎設施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城市基礎設施

  提升城市品質和功能,打造現代宜居城市

  【短板】當前,我省城市軌道交通設施與世界級城鎮群發展要求不匹配,珠三角鐵路(含國鐵干線、城際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密度約4.2公里/百平方公里,與巴黎(17.4)、紐約(8.1)、東京(11.7)等世界發達都市圈的水平相差較大。我省大部分城市供水仍為單一水源,缺少應急備用水源,且水資源利用效率低,2015年我省年人均耗水量為422.07立方米,是全國人均耗水量的1.6倍。

  【后勁】計劃2017-2020年投資約2860億元,建設廣州市軌道交通十一號線、深圳市軌道交通十四號線、佛山市軌道交通三號線等城市軌道交通項目41項,城市軌道運營里程達1100公里。投資約170億元,建設城市供水項目15項,城市自來水普及率100%.投資約500億元,建設綜合管廊及其他項目32項,建成地下綜合管廊1000公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提升城市品質和功能,打造現代宜居城市,增進人民群眾福祉。

  生態環?;A設施

  珠三角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8%

  【短板】我省污水配套管網建設滯后,每萬立方米污水處理規模配套管網僅約10公里,明顯少于江蘇、浙江的24.2公里、28.4公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91.6%,低于全國94.1%的平均水平,部分市縣垃圾圍城現象突出。省控斷面水質仍有17.7%不達標,其中8.1%為劣Ⅴ類,城市黑臭水體數量居全國首位,全國1945個黑臭水體中我省有243個,大大高于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發達省份。

  【后勁】計劃2017-2020年投資約560億元,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等項目21項,集中式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達2800萬噸,繼續保持全國第一的領先地位,實現珠三角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投資約330億元,建設垃圾處理設施等項目30項,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8%.投資約750億元,建設練江、小東江等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茅洲河流域等重點跨境河流污染治理項目和城市黑臭水體綜合整治等項目30項,劃定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的水體斷面基本消除劣V類。投資約60億元,建設粵東區域環境生態監控中心、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等環境平臺項目4項。

  科技基礎設施

  構建協同高效、開發共享的珠三角大科學網絡

  【短板】我省雖然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建設較多的省份,但項目建設進度偏慢,集群化發展、政策環境和產業配套等方面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缺乏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相匹配的創新科技人才。省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不足,創新平臺建設存在短板。高校等機構科技研發能力不強,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依然缺乏,整體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后勁】計劃2017-2020年投資約640億元,建設中國(東莞)散裂中子源、中微子二期實驗室(江門)、中國科學院(惠州)加速器驅動嬗變系統裝置和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等項目18項。推進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圍繞基礎物理、海洋科學等前沿領域啟動建設省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國家和省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和檢測平臺建設,大力培育新型研發機構,著力提升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進一步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打造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構建協同高效、開發共享的珠三角大科學網絡,謀劃建設廣東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