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沙蕉門河和鳳凰湖2號湖周圍,圍繞著水體的綠色碧道已經初現成果,繁茂的綠植覆蓋在碧道周圍,不時有白鷺飛過水面。未來在廣州,像這樣靚麗的城市生態畫卷將越來越多。20日,據廣州市河長制辦公室消息,《廣州市碧道建設方案》經會議審議通過,向各區各相關部門正式印發。
今年5月,廣州對外公布《廣州市碧道建設方案》(征求意見稿),首批披露全市碧道建設的詳細內容。經過廣泛征求意見,此次正式印發的《方案》是廣州打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生態廊道的重要舉措。按照“一年試點建設、三年大見成效、七年全面建成”的目標,廣州將建設碧道1000公里以上,打造碧水清流的生態廊道、江河安瀾的行洪通道、詩情畫意的休閑綠道、濃郁鄉愁的文化驛道和生態活力的濱水經濟帶。
《方案》首次透露了廣州市碧道建設全部名錄和時間點,2022年完成1033公里的建設。按照“試點先行,示范引領”的原則,2019年各區分別完成一條碧道試點建設工作,長度不小于5公里。2019年7月底前各區完成碧道試點方案編制,8月底前啟動實施,12月底前完成試點建設任務。
到2022年底,全市建成碧道1000公里以上,各區建成特色鮮明的碧道,成為展示廣州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亮麗名片。到2025年底,完善全市碧道網絡,河湖水質全面提升,河湖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河湖保護、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嶺南水鄉風貌。
水系發達的廣州正全面開啟碧道建設工作。未來,將以河湖水系為載體,形成“一條主脈、兩條支線、三大片區、多個節點”的空間總體布局,構建“三縱三橫”骨干網,形成點、線、面空間布局。一條主脈即以珠江為主脈,打造西航道、前、后航道、黃埔航道、虎門水道生態脈絡,構建廣州碧道主廊道。兩條支線即以流溪河、增江兩大支線,支撐廣州生態格局。三大片區則是指北部山水碧道區、現代都會碧道區和南部水鄉碧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