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四部門印發的《廣東省中藥材產業化基地培育建設管理辦法(試行)》提出,省中藥材產業化基地建設要遵循我省中藥資源區劃,結合中藥產業發展現狀和市場需求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粵東、粵西、粵北及珠三角地區合理布局。同時,鼓勵中醫藥企業根據自身中藥產品的需求,在廣東省以外的其他中藥材道地產區開展道地中藥材產業化基地建設。
管理辦法結合廣東省實際,通過加強中藥材資源保護和生產管理,規劃引導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推進中藥原料標準化、規范化生產,不斷提升優質藥材生產能力和中藥材產業質量效益,實現中藥材種植(養殖)、生產、使用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根據管理辦法,中藥材產業化基地可分為三類,即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產業化基地,中藥材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種植(養殖)基地和中藥材產業化技術支撐服務平臺。
其中,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產業化基地是由中醫藥企業、農業科技企業等單位牽頭建設,以開展道地、大宗及瀕危珍稀南藥種質資源保存與鑒評、優良品種選育、良種繁育工作為重點的基地。通過中藥材品種優選、種子種苗繁育,為產業化推廣種植提供資源儲備和種苗支持,保證中藥材種子的基原可靠。
中藥材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種植(養殖)基地是由骨干中醫藥企業根據自身需要或者市場需求,選擇中藥材品種自建或聯合其他單位建設的,具備一定規模的中藥材種植(養殖)產業化基地。
中藥材產業化技術支撐服務平臺則是在藥材主產區和重要集散地由具備相應條件的單位建立的,集檢測、初加工、貯存、配送等必備功能為一體,為中藥材產業提供成熟共性技術研發推廣和中試服務等藥材供應保障服務的平臺。
中藥材產業化技術支撐服務平臺需在三年內為藥材生產企業等提供100次以上生產技術培訓、推廣和應用案例,為超過50家企業提供中藥材生產共性技術障礙可行解決方案。
自2019年起,省工信廳已經牽頭培育建設了60個中藥材產業化基地,在中藥材產業提質增量、促進產業發展和助力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力支持中藥生產企業向中藥材產地延伸產業鏈,通過自建或合作共建中藥材種植基地,保障中藥原料藥材質量,穩定和提升中成藥和中藥飲片質效,加大優質中藥材供給,將進一步推動廣東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藥材的種植主要分布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山區,是當地的特色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廣東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支持中藥生產企業在老少邊區布局中藥材原料生產,推動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種植,提升質量效益,帶動農民增收,有利于我省老少邊區經濟發展。
管理辦法強調,省中藥材產業化基地建設要遵循中藥資源區劃,結合中藥產業發展現狀和市場需求以及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粵東、粵西、粵北及珠三角地區合理布局。此外,也鼓勵中醫藥企業根據自身中藥產品的需求,在廣東省以外的其他中藥材道地產區開展道地中藥材產業化基地建設。
管理辦法著眼于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守正創新,既遵循我省中藥資源區劃,也遵循中藥材生長的特性。基地建設不僅立足于本省,還鼓勵引導本省中藥材生產企業“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