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梅州,青山如黛,文化之鄉的氤氳底色蘊藏其中。
在這片1.5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從中原遷徙傳承下來的客家文化,在崢嶸歲月里沉淀下來的紅色文化、與滿載鄉愁漂洋而來的華僑文化,共同構成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周五有戲、周六有歌”文化惠民活動每周如期舉行;梅縣區僑鄉村實現“三變+鄉村旅游”模式,實現農村資源增值,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大埔縣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人來人往,紅色革命遺址受到游客青睞……今年以來,梅州加快推進文化名城建設,擦亮打響歷史文化名城品牌,更好詮釋紅色蘇區的時代價值,推動文化建設再上新臺階。
傳承有力
留住文化之鄉的根與魂
“廣東漢劇這一朵‘牡丹’,經歷了從繁盛到一度凋零,又再煥發生機,特別是今年實現了海外‘聯姻’,我們更有信心傳承好這項國家級非遺。”現任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掌門人”張廣武指的“聯姻”,是今年4月14日,梅州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市設立的首個海外傳承推廣中心。
談起與毛里求斯的合作,張廣武仍難掩激動,“這個‘姻緣’得從今年客家春晚說起。”今年的客家春晚以互聯網形式首次在毛里求斯舉辦海外分會場活動,當晚4個廣東漢劇經典劇目輪番上演,皮黃聲腔,中州音韻,漢劇的獨特魅力受到當地觀眾歡迎。
據了解,毛里求斯有2萬多客家人,占華人85%左右,廣東漢劇是客家人的大戲,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牡丹”,節目勾起了他們的濃濃鄉愁。
在毛里求斯的第三代華人林最宏深有感觸,其兒子林海巖是毛里求斯唐人街基金會主席,多方打聽找到了張廣武。“他們希望我們到毛里求斯交流,開展定期指導培訓。”張廣武由此有了設立傳承推廣中心的想法。
“傳承推廣中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宣傳、教學、交流、演出等,深挖廣東漢劇傳播價值,特別是在疫情背景之下,我們將充分發揮互聯網傳播優勢,讓傳統文化變得可感知、可互動、可體驗、可分享。”張廣武說。
廣東漢劇走出山門是梅州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成功案例。
梅州素有“文物由來第一流”的美譽,客家人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積累,創造出豐富、深厚的非遺資源。這些資源是梅州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梅州打造文化名城的瑰寶。
前往中國客家博物館,置身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循著歷史足跡,撫近懷遠,更能感受到梅州文化之厚重,等待參觀者去輕輕撥開。
沿著參觀線路推進,便可以看到全館以“客”字為牽引,分為鄉音、鄉飲、鄉風、鄉藝、鄉情、鄉信六大部分。“這是全市首個全面展示梅州非遺項目的專題展館,免費對外開放。”該館相關負責人介紹。
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共有10大類別的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15項,四級非遺傳承人473位,構建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
進入新發展階段,梅州深入推進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以客家文化為根,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整體保護與活態保護理念,從多方面探索非遺保護的“梅州方案”,加快實現由以項目、局部、個體為主,向整體、全面、全民為主的方式轉變。
融合有方
全力打造文旅發展新業態
鄰近午時,大埔縣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內仍有游客駐足瞻仰。
青山處處埋忠骨,作為全省唯一全域納入原中央蘇區的地級市,在三河壩、九龍嶂、八鄉山……4500多名梅州英雄兒女作出了突出貢獻,給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紅色遺產。
梅州正充分把紅色文化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文旅融合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強勁動力。
在五華縣岐嶺鎮,開國中將曾國華故居修繕一新,不少村民、學生自發前來參觀,重溫紅色精神的力量。“沒想到父親的祖居修繕得這么好,全面地展示了他的一生,對我們后人是莫大的激勵!”遠在石家莊的曾國華長女曾林輝感嘆道。
以古大存、曾國華、羅屏漢、朱云卿、紅四軍紀念園、紅十一軍紀念館、大埔中央紅色交通線等為代表的一批革命歷史名人故居、紀念館和紅色遺址,修葺煥然一新,成為梅州文旅新地標,煥發紅色蘇區時代光彩。
據悉,梅州正大力實施《梅州市紅色旅游發展規劃(2018—2035)》,創建一批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紅色旅游景區,一股紅色旅游熱潮在梅州持續掀起。
以紅色文化育人,以鄉村美色引人。
如今,“出門住民宿,旅游去鄉村”正成為越來越多人來梅州旅游的“打開方式”。
花燈節、赴圩節、戶外親子活動……近年來,梅縣區南口鎮僑鄉村組織的系列鄉村游活動吸引了不少人。這些活動背后,是當地充分利用山水田園風光、客家古建筑以及客家文化旅游資源打造的“農業+旅游”模式。
“隨著游客量大量增加,我們村成立了僑鄉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僑鄉村黨支部書記潘增明說,村民以戶為單位入股,充分激活村民主動參與鄉村發展的積極性。合作社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模式進行運作,盤活古民居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發展鄉村旅游,讓資源優勢變成鄉村振興的資產優勢。
當前,梅江筀竹村,梅縣長教村、僑鄉村,興寧東升村、鴨池村,平遠梅畬村、仁居村,大埔北塘村、漳北村,蕉嶺東嶺村、九嶺村,豐順黃花村、銅峰村,五華益塘村、新豐村等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廣東文旅特色村及鄉村旅游景區景點,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享受鄉村樂趣。
梅州正全面踐行“旅游+”“+旅游”,推動旅游版圖由核心景區“一枝獨秀”向全市范圍“百花齊放”轉變,從景區到城市,從城市到鄉村,梅州“處處皆景、時時有景”的圖景越來越清晰。
發展有道
力爭2025年旅游總收入超188億
去年12月,梅州通過2023年“東亞文化之都”終審,成為目前廣東省第一個和唯一一個通過終審的城市。
“當得知梅州通過終審時,我很激動!”梅州市政協委員、梅州旅游形象大使、東亞文化之都宣傳大使、青年演員鐘雯說,作為山區城市,客家文化藏于深閨,需要通過創建活動更好地保護傳承,順勢推動文旅產業的發展。
于內,聚焦產業練好內功;于外,開展文旅交流合作。
據統計,目前,梅州有國家級傳統村落78個、國家級古村落5處、中國歷史文化名街1條、中國歷史文化名鎮4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6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個,普查出客家圍龍屋4367間,名人故居(舊居)422處,登記在冊的紅色革命遺址509處。
有了好的保護基礎,如何以創建為契機,讓客家文化創新“出圈”?梅州的路徑是,構建更高水平、更開放的文旅融合發展格局。
“梅州與全球70多個城市開展文化旅游等交流合作,在日韓等地設立25個推廣中心,舉辦萬人簽名、城市高峰論壇等30多場活動……”梅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灼明對梅州所舉辦過的文旅活動如數家珍。
截至目前,梅州在海內外設立了1個推廣中心總部、25個推廣中心,輻射范圍包括全國、東亞、東南亞、歐洲等地,形成涵蓋客家同胞聚居地、主要客源地和航線航班抵達地的客家文化和旅游宣傳推廣網點。
去年以來,梅州建成近80個大型文旅項目。其中,梅州加快推進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制定行動方案,內容涵蓋文化創意、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發展、文旅融合等,推動梅州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深化開發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游產業帶,提升發展紅色游、生態游、鄉村游,建設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響‘長壽梅州·常來長壽’旅游品牌。”梅州市第八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今后五年,梅州將壯大文旅產業。
日前,《梅州市文化廣電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實施,具體目標導向主要體現在文化事業建設實現新突破、廣播電視事業實現新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邁上新臺階三個方面。預計到2025年,全市旅游接待總人數達到2228.22萬人次,全市旅游總收入達到188.5億元;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92%。
下一步,梅州將緊緊圍繞“狠抓發展第一要務”,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深挖文化旅游資源,持續推動文旅產業提檔升級,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