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市惠城區廣東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水稻種植基地,平整的連片農田里稻谷飄香,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助力保障糧食安全,也為種糧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臨近秋分,在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大黃村,漫山遍野皆是綠油油的柚樹,掛滿枝頭的柚子成為農民增收的“金果果”,也讓大黃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金柚產業“億元村”……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廣東始終把“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作為安民之基的重要任務來抓,著力保供給、惠民生。
十年來,廣東糧食生產呈穩定發展態勢,糧食播種面積、產量持續增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突破8300億元,“粵字號”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累計創建18個國家級、28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一連串耀眼的成果和數據,勾勒出十年來我省鄉村產業振興邁出的堅實步伐。
飯碗始終端牢端穩
保障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糧食的穩定增產,則為穩住全省經濟大盤提供堅實支撐。作為全國第一大糧食主銷區,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非凡。
廣東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千方百計將飯碗端得更牢更穩。數據顯示,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由2016年的3266.67萬畝、產量1204.22萬噸,上升到2021年的面積3319.5萬畝、產量1279.9萬噸,分別增加1.6%、6.3%,實現糧食面積和產量雙增長;2019年、2020年、2021年實現糧食面積、單產、總產“三連增”,2022年夏糧和早稻生產再獲豐收……
面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每一個數據都來之不易。這背后,是廣東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緊抓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夯實糧食生產基礎的擔當作為。
眾所周知,廣東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糧食消費大省,但人均耕地卻嚴重不足,耕地后備資源匱乏。數據顯示,2012年末,全省的耕地保有量總面積4752.19萬畝,基本農田面積3982萬畝,彼時全省人均耕地不足0.4畝,不到全國人均耕地1.41畝的1/3,也遠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人均耕地0.8畝的警戒線。耕地資源稀缺已成我省糧食發展的剛性制約因素。
面對嚴峻形勢,廣東拿出的招數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近年來,廣東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實施農田整治提升行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519萬畝。據統計,廣東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平均提高10%—20%。
作為科技大省,十年來,農業的科技創新為糧食安全注入強勁動力。數據顯示,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8%增長到2021年的71.3%,始終居全國前列,水稻等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8%以上。在絲苗米品種選育上,19香、青香優19香等新品種產量屢創新高,品質媲美泰國茉莉香米,突破了“優質難高產,高產不優質”的瓶頸,全省水稻優質率顯著提升。
截至目前,廣東育成并經農業農村部確認的超級稻品種共36個,居全國第一;優質稻品種“黃華占”從2019年起連續3年年推廣種植面積位列全國秈稻品種第一;“美香占2號”等10個(次)品種入選第一、二、三屆國家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會優質秈稻金獎品種,占比24%,數量居全國前列……廣東用水稻種業“硬實力”,奠定了“中國秈稻,廣東種芯”的地位。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逐步構建
穩住糧食生產,托穩了百姓“米袋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則讓農民“錢包”鼓起來了。
十年來,廣東緊緊圍繞農業高質量發展,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集特色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優化一產、深化二化、強化三產,為鄉村產業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中秋前后,正值蜜柚上市旺季,梅州市大埔縣蜜柚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工園區內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全自動化生產線將一顆顆蜜柚進行精深加工。在這里,一個小小的柚子“變身”成數十種商品,涵蓋食品、化妝品、日用品等領域,實現了精準種、精準管、精準采、精準賣。
如今,廣東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呈現集聚發展態勢,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成為食品加工和農產品加工強省,擁有國家、省、市、縣四級農業龍頭企業總數超5000家。
轉型升級是廣東農業近十年來一道不變的課題,重要抓手就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廣東通過產業集群、產業園等建設,不斷補齊生產、加工、流通短板,打響廣東荔枝、梅州柚、徐聞菠蘿、廣東絲苗米等一大批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位于粵東山區的梅州市平遠縣,有著悠久的臍橙、南藥種植歷史,該縣的臍橙、南藥兩個產業園分別于2018年、2019年獲批成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近兩年又繼續獲批為擴容提質產業園。通過產業園建設,平遠臍橙、南藥種植面積和產值明顯增加,兩個產業總產值雙雙超10億元,聯農帶農人數增至1.6萬人,品牌知名度、價值顯著提高。
平遠臍橙、南藥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興與盛再次印證: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
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創建18個國家級、28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6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139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578個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鎮,構建起“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時間往前推,“十三五”前期,廣東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足60%,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大短板。
為此,全省突出抓好農產品加工和休閑農業這兩個重點,推進農業“接二連三”,在補足現代農業發展短板上邁出重要步伐。
我省休閑農業也逐漸發展成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新興產業。據統計,目前,全省共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區)10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32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5項,向全國推介24條鄉村休閑精品線路,共創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147個、示范點407個,認定50家廣東農業公園。
十年磨一劍,而今譜新篇。如今,全省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2012年的4550.29億元增加到2021年8305.84億元,增長82.5%,“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供應充足,畜禽水產、蛋奶蔬果、糧油米面品類齊全,應有盡有……廣東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步伐鏗鏘有力。
粵字號農產品走向世界
眾所周知,荔枝、龍眼、菠蘿是頗具廣東特色的水果,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美譽度且深受消費者青睞。然而,由于產銷脫節,曾經“果賤傷農”的現象時有發生。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深刻感受到‘怎么種’的問題已經不是現階段‘三農’工作的主要矛盾,而‘怎么賣’則成了新的主要矛盾?!笔∞r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農業部門不能為生產而抓生產,更不能只抓生產,必須生產和市場一起抓,甚至要先抓市場,再來抓生產。
因此,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應運而生?!?2221”即推出“1”個農產品大數據平臺,組建銷區采購商和培養產區經紀人;“2”支隊伍,拓展銷區和產區“2”大市場,策劃采購商走進產區和農產品走進大市場“2”場活動,實現品牌打造、銷量提升、市場引導、品種改良、農民致富等“1”攬子目標。
在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助力之下,從最初的菠蘿、荔枝、柚子等嶺南特色佳果,再到生蠔、鮑魚、獅頭鵝等水產業、畜牧業品種,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實現產銷兩旺。以廣東荔枝為例,今年廣東荔枝產量占全國一半,達120.6萬噸,均價達12.4元/公斤,同比提升29.17%,成為百萬荔農的“豐收果”。
廣東農產品不僅在國內賣得好,在“一帶一路”、RCEP的東風下,如今,全省各地正積極探索創建RCEP農業合作園區,推動特色農產品“走出去”。
如德慶縣、高州市、徐聞縣、遂溪縣、韶關市等地陸續創建RCEP農產品(國際)采購交易中心,惠州市在惠陽區鎮隆鎮探索建設“省級荔枝RCEP國際合作先行試驗區”,呈現“多點開花”的喜人局面。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廣東農業龍頭企業放眼全球,積極開展農產品貿易和農業對外合作。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廣東省與RCEP成員國農產品貿易額達72億美元,占全國與RCEP成員國農產品貿易額的13.8%,位居全國第二。
立時代潮頭的廣東,正以“再創改革優勢,再領風氣之先”的雄心,揚鞭奮蹄寫好鄉村產業發展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