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水體溶氧值正常,鱸魚正常攝食,預計未來三天陰天有小雨,加上風向轉變,可減少投料,以降低氧氣消耗。”11月22日是小雪節氣,珠海市斗門區氣象局高級工程師周珍丹正蹲在魚塘邊,詳細記錄海鱸養殖受天氣影響情況和現場氣象服務情況,這些數據,將為研究各個節氣、不同天氣條件下對海鱸養殖的影響指標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白蕉海鱸是廣東的特色水產品種,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為了解決在養殖過程中因天氣氣候條件變化而出現的水體缺氧等問題,珠海市斗門區氣象部門成立了氣象服務團隊,通過定向氣象預報、預警等服務,護航鱸魚產業發展。
從魚苗投放到適時捕撈
全程跟蹤調研
“今天天氣陰天有小雨,魚塘里全部增氧機開啟,水質正常,鱸魚吃料正常……”氣象服務團隊成員吳楚輝在白蕉海鱸專用記事本上記錄著,本子上密密麻麻全是數據、管理日志。如今,定期記錄海鱸魚養殖情況,已成為斗門氣象服務團隊的日常。
在海鱸的養殖過程中,缺氧是最常見的問題,而水體缺氧又往往發生在季節轉換、風向轉變、氣壓突變等天氣條件明顯變化的前后,往往會導致海鱸缺氧浮頭,造成養殖損失。但此前相關研究少,養殖戶無法獲取有效預報預警信息進行提前管理,只能事后補救,效果有限。
如何增強海鱸養殖應對氣候變化和氣象災害風險能力,降低因天氣條件造成的損失?這成為斗門氣象部門關心的事。
“鱸魚產業關系到斗門群眾致富,這是民生,氣象科技支撐服務要做實。”珠海市斗門區氣象局局長陳惜茂說。為此,斗門區氣象局積極探索建立以“大氣氣象要素——海鱸養殖魚塘水環境關聯模式”的影響研究和特色氣象服務,更有針對性開展天氣影響預報,解決養殖戶最為關心、迫切的問題,發揮氣象技術保障特色產業發展趨利避害作用。
數據是氣象服務的基礎。氣象服務團隊在河口漁業研究所、燈籠村、鶴洲北等海鱸養殖基地布設了5個白蕉海鱸氣象服務試驗站點,搭建水質監測設備,由此開啟了長期的基礎數據收集和白蕉海鱸生長跟蹤氣象服務。
“遇到白蕉海鱸出現異常情況,氣象服務團隊會立即趕赴現場觀測記錄海鱸養殖魚塘水體數據,包括發生時間、地點、范圍、影響程度等,以及相應時段內的氣溫、氣壓、濕度等氣象數據。”氣象服務團隊成員葉清文說。從去年至今,服務團隊對海鱸養殖從魚苗投放到適時捕撈整個過程開展了50多次調查研究,為研究分析收集積累基礎數據。
在不斷總結積累服務經驗以及結合大量數據研究后,氣象服務團隊發現,高溫炎熱低氣壓、持續陰雨寡照、強降雨、風向突變等天氣對海鱸養殖影響尤其大。在明確主要影響氣象因子的基礎上,服務團隊探索研究形成海鱸養殖溶氧量指數預報產品。
“直通式”氣象服務
助養殖戶減少損失
“本周我區以晴熱干燥天氣為主,海鱸養殖做好應對”“受冷空氣和臺風共同影響,海鱸養殖注意防范大風和降溫”……氣象服務試驗站點養殖戶崔先生收到氣象服務團隊發送的當日天氣預報,隨后對養殖塘進行增氧。“現在有了定向天氣預報,提早做準備應對不利天氣條件對鱸魚養殖的影響,能避免很多損失。”崔先生說。
為了讓服務更精細,針對海鱸養殖的氣象服務也根據天氣情況實時調整。
今年3月,斗門氣象部門研判在當月10日—20日將出現持續的陰雨天氣。這是海鱸養殖最怕的天氣,持續陰雨寡照容易造成水體溶解氧偏低。氣象服務團隊第一時間將天氣預報發給養殖戶,提醒海鱸可能出現缺氧浮頭現象,要提前做好增氧等措施。隨后,氣象服務團隊趕赴現場了解,養殖戶收到信息后通過加強巡塘、增氧等措施,防止了海鱸批量浮頭現象。
斗門常出現臺風、強降雨等災害性天氣,氣象服務團隊也會針對性進行服務。
今年7月2日東圍村試驗站點養殖的一批海鱸魚正值捕撈期準備上市。6月30日下午,周珍丹到東圍村與養殖戶溝通,告知受今年第3號臺風“暹芭”外圍云系影響,預計7月1日夜間起斗門區風力逐漸加大,隨后幾天有暴雨。為避免此次臺風、強降水影響,建議養殖戶對這批海鱸魚提前捕撈上市。養殖戶獲悉天氣情況后,于7月1日提前一天捕撈上市,避免了7月2日大暴雨降水過程對海鱸上市的影響。
“這讓我們更加感受到要加快氣象要素對海鱸養殖影響的基礎研究,提供針對性、精細化、準確的天氣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真正護航鱸魚產業發展。”周珍丹深有感觸。在開展氣象服務的試驗站點中,2021年均未出現海鱸大規模急性游水情況,其中一口試驗站點養殖魚塘的海鱸因急性游水的死亡率大幅下降。
此后針對災害性天氣,氣象服務團隊每3小時或1小時滾動發布天氣實況及短臨預報預警信息。同時,以二十四節氣和強降雨等災害性天氣為重點,無償為全區4128戶養殖大戶開展“直通式”氣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