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共同主辦的第五屆全國野生稻大會在廣州開幕。本次大會吸引了來自全國的水稻種質資源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萬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劉耀光共4位院士來到大會現場,共同交流野生稻的最新研究進展,研討野生稻資源的創新利用方向。
開幕式上,與會領導和專家共同觀看了野生稻大會宣傳片,詳細了解全國及廣東省野生稻種質資源的歷史及研究進程。萬建民、謝華安和劉耀光3位院士分別就水稻雜種不育、種業創新與糧食安全、野敗型恢復基因等作了主題報告。
從矮化水稻成功到三系雜交稻問世,中國水稻育種的兩次突破性進展中,廣東野生稻均起到關鍵作用。然而,在水稻品種育種日漸加快的大環境下,如何解決野生稻育種周期長的問題,受到全國與會專家關注。
對此,劉耀光認為,廣東野生稻有望延續“高光”表現。“廣東野生稻保存規模大,方法多,是其中一大優勢;分子育種等新技術的應用,將簡化野生稻育種過程,在此方面,廣東也有自己的技術路線。”劉耀光說。
本次大會將持續3天,來自中國農科院及全國各地科研院所的專家將分享野生稻保護和高水平利用等領域的科研成果。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科學院、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農科院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參加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