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北青山出好油,脫貧致富蓋高樓。”
曾經,河源龍川縣浮下村交通不便,村里農戶雖以油茶種植為主,但散種散賣,賣不出好價錢,很多老茶林被迫改種其他農作物。
如今,村民把茶林租給龍川綠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油農業”)打理,除了茶林租金、賣茶果收入,還能常年在綠油農業務工,一家人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10多畝茶林租給綠油農業,每畝租金約400元/年,茶果以高出市場價30%的保底價出售,在公司工資150元/天,我們家庭收入每年穩定在8萬元左右,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很多。”浮下村村民袁蘭華給筆者算了一筆賬。
綠色是河源最鮮明的底色,綠水青山是河源最寶貴的財富。從油茶企業每年不斷的分紅,感受百姓收入的穩步增長;從持續火熱的旅游市場,感受百姓的獲得感不斷增多;從外來務工人員不斷落地扎根,感受百姓的安居樂業……在河源,一個個生動的場景,見證河源走穩走好“綠富”雙贏之路。
點“綠”成“金”??
靠著“小金果”日子越過越紅火
5月正是油茶種植的黃金時節,走進廣東龍德信莊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德信”)萬畝油茶基地,漫山遍野的油茶林郁郁蔥蔥。
“在公司帶動下,當地農戶種植油茶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目前已帶動當地農戶種植油茶3000多畝,不僅增加了農戶的收入,還幫助解決了當地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該公司負責人陳依凡介紹,目前公司油茶種植面積已超1.1萬畝。
林寨鎮石鎮村村民陳永啟是龍德信油茶種植基地務工村民之一,他介紹,自從村里種了油茶后,夫妻倆來基地務工,每人每天有150元收入,夫妻倆在“家門口”就業,既能顧家又可以賺錢,靠著這“小金果”,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和平縣南粵福和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油茶種植基地,一批批油茶苗正運往山頭栽種,整地、劃穴、挖坑,一派繁忙的生產景象。
該公司總經理謝進斌介紹,他們通過與周邊農戶簽訂購銷合同、提供油茶苗和種植技術指導等方式聯農帶農,帶動了和平縣云星村241戶、梅徑村88戶農戶增收;同時,還與云星村等10個村簽訂了聯農帶農分紅補貼,連續10年每年為每村分紅3萬元。
綠油農業與760多戶老茶農和199戶脫貧戶簽訂合作協議,通過產業幫扶、保底收購等方式,實現聯農帶農,并通過入股合作的方式以固定利潤分紅。截至2023年底,該公司累計分紅超370萬元,每戶均增收1.8萬元以上;在燈塔盆地農高區,廣東美林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自2022年以來為順天鎮橫塘村村集體帶來年均直接收入超70萬元,日均聘請勞務用工40余人,年均發放勞務工資近200萬元……
云星村、石鎮村、浮下村、橫塘村村民滿滿的獲得感是河源油茶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河源圍繞“擴規模、重培育、創品牌、增效益”的總體思路,全面提升油茶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水平,把油茶“小特產”做成“大產業”。
目前,河源油茶種植面積達98.9萬畝,居全省首位,占全省總種植面積的三成以上;茶油年產量約1.9萬噸,油茶年產值超30億元,惠及72萬林農。2021年,河源油茶入選廣東省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建設名單,成為全省唯一省級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
向綠而行??
今年春節假期迎客超171萬人次
山青,水更清。河源人引以為傲的萬綠湖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常年維持在地表水Ⅰ類標準,不僅為下游供水飲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豐厚的收益。
小溪、木屋、鮮花、茶飲……走進坐落于萬綠湖邊的“不要小院”民宿,清新的山間氣息撲面而來。
“‘不要小院’坐擁溪水與小瀑布,優美的環境打動了我。”談及為何創建“不要小院”民宿時,民宿主人吳文波如是說。民宿開業以來,工作日人流量約100人,周末、節假日人流量700—800人,已成為河源新晉網紅打卡點。“今年‘三八’婦女節,一天收入1.8萬元,清明假期首日收入7000多元。”
人流的涌入帶動民宿產業的發展,河源全市現有民宿約300家,圍繞著萬綠湖、東江兩大區域,已出現民宿帶狀集群發展的雛形。
湖島好看,民宿好住,湖鮮更好吃。每年禁漁期結束,萬綠湖畔新港鎮美食街就會變得車水馬龍。翹嘴魚、桂花魚、河蝦……一艘艘滿載而歸的漁船靠岸后,新鮮的食材被迅速送到美食街上的眾多餐館,成為一道道美味佳肴,呈現在食客面前。
“萬綠湖魚、有機蔬菜、家養雞鴨是我們的餐飲特色,也是我們驛站吸引游客的原因之一。”東源縣萬綠客家驛站負責人黃漢忠介紹,即便在平時,該驛站的餐飲收入每天也超過萬元。
河源市文廣旅體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河源接待游客1010.64萬人次,比2022年增長75.9%;全年旅游總收入108.99億元,增長162%。今年春節假期,接待游客171.65萬人次,同比2023年春節假期增長19.87%;旅游收入8.41億元,同比2023年春節假期增長12.15%。今年“五一”假期,河源各類景區景點實現接待人數73.95萬人次。
綠色崛起??
“1+3”產業集群讓年輕人“回流”
“現在工資比以前提升了不少,月均收入有1.3萬元—1.6萬元。”江西人汪長剛于2020年隨公司搬遷來到河源國家高新區。如今他已成長為河源市藍海米克模具刀具有限公司的一名生產經理。
汪長剛回憶,公司在2017年就已經在河源籌備建廠了,“我過來這邊的時候,看到的還是一片荒地”。而現在,河源深圳國際模具城內的企業周邊已聚集40多家上下游公司。
產業集聚發展的同時,發展綠色經濟也成為了推動企業環保轉型的錨點。“通過技術創新,我們用風冷代替水冷,并且循環使用純油液體,解決了傳統模具行業排放帶來的水體污染問題。”汪長剛說。
來自江西上饒的林榮是一名90后工人,如今在河源國家高新區工作。在此之前,他曾經營一家餐飲店,但虧損20多萬元。關掉餐飲店后,林榮選擇到河源打拼,“現在月收入穩定在8000元左右”。
產業興則城市興,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河源,制造業成為青年就業的新風口。今年以來,河源培優培強“1+3”主導產業集群,舉全市之力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實現綠色崛起。
“白象食品再次走上創業之路,建設華南地區第一個生產基地,看中的是河源優良生態環境、交通門戶樞紐區位優勢、產業配套完善等。”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姚忠良介紹,白象食品華南生產基地占地298畝,預計年產方便面5940萬箱、飲品3379萬瓶、速凍食品185萬箱、掛面15萬噸。
白象食品是河源“1+3”產業集群迸發勃勃生機的一個縮影。2023年,河源先進材料產業產值向百億級加速邁進,機械與模具產業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全市電子信息產業規上企業產值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2.8%,水飲料及食品、先進材料、機械與模具產業規上產值分別增長9.2%、13.1%和6.2%,河源產業興市成效進一步凸顯,經濟發展的韌性和內生動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