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政務公開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專欄 > 鄉村振興信息公開 > 鄉村振興工作動態

善用“四旁”“五邊”地帶 中山打造“小而美”微空間

時間 : 2024-05-28 10:10:05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占地360畝的工業園區內,種有1萬棵綠植,綠化面積近50%——走進中山市港口鎮中深智谷產業園,猶如進入一個綠色“氧吧”。誰能想到,這里曾是一片遍布低效鋅鐵棚的廠房。近兩年來,通過工業園改造升級,新綠植和新廠房一同“栽”下,實現增“植”又增值。

  低效園區里、河涌旁、大橋下……這些在過去容易被忽視的“顏值”死角,如今成為綠美中山的新空間。作為一個典型的工業城市,面積僅1800平方公里的中山城鎮化率近90%,大面積植樹存在一定難度。在深入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過程中,中山破解地域面積小、工業化程度高、“四旁”(宅旁、村旁、地旁、水旁)“五邊”(山邊、河邊、路邊、廣場邊、景區邊)多等難題,創新提出用好全域微空間,發動全民全時參與“見縫插綠”。截至目前,中山已種植各類花卉苗木超40萬棵,其中喬灌木超21萬棵,基本實現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找白補綠??

  梳理可植綠面積約83萬平方米

  垃圾堆“變身”風景帶——這樣的變化,時常發生在中山“四旁”“五邊”地帶。最近,該市小欖鎮永寧社區就發生過這樣的蝶變。

  社區內的龍母廟涌兩岸原本雜草叢生,與一旁工業園的園區路之間的空地上常見雜物。今年4月,兩岸新種下了一批樟樹、雞蛋花等喬木,過去的衛生死角變成了社區工業區的綠色點綴。社區環衛辦辦事員胡銘新介紹,社區今年已種植了超1200棵胸徑4厘米以上的喬木。

  作為全省首個“億元村”,永寧社區早期建成的園區多、工廠密,這讓社區在創造經濟奇跡的同時,也面臨著土地開發強度過高的問題,繼續謀劃連片植綠難免捉襟見肘。這也是中山各鎮街普遍面臨的難題:全市土地開發強度已近40%,連片土地空間有限,如何推進綠美生態建設?

  “過去一定程度存在‘綠化就是大規模集中連片植樹造林、就是抓好植樹節種樹’的認識誤區。”中山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山工業化程度高,加之過去存在鋅鐵棚、亂搭亂建問題,裸露土地面積小且分布散,制約了鎮容村貌的提升。為破解難題,中山組織全市5.6萬名網格員摸清植綠面積底數,梳理可植綠面積約83萬平方米,為推進“見縫插綠”政策無死角、無盲區、全覆蓋提供保障。

  在中山民眾街道接源村,廣東中晟電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門口,去年新種的樹木如今郁郁蔥蔥,昔日的廠區邊角地、閑置地經過“見縫插綠”實現重生。“把公司周邊環境綠化做好,是我們要擔負起的社會責任。同時,企業周邊的環境好了,生產和經營環境同樣會變得更好。”毅馬控股集團副總裁德發說。

  有了新思路,植綠新空間很快得到發掘。目前,中山已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種下一片桑梓林”“打造一處公共休閑綠地”“培育一批庭院綠化示范點”等綠美“七個一”工程,近700個村莊綠化“七個一”建設項目完成,“萬棵榕樹進鄉村”“萬棵桑樹進田園”“十萬果樹進鄉村進農家”等品牌活動相繼推出,“四旁”“五邊”地塊成為居民休憩“打卡”新場所。

  送圖入村??

  門前屋后建成5000個“四小園”

  不僅綠了園區,也美了家園。在中山南朗街道沖口村,家家戶戶門前都種著三角梅、石榴花等花卉,不少庭院內都掛有“美麗庭院”的牌子。

  通過開展“自己家園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家園建設”活動,沖口村定期評比美麗庭院,鼓勵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閑地建圍欄、種瓜果、植花草,打造“四小園”。

  “四小園”即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由村頭巷尾、房前屋后的閑置土地以及違建清拆后的空閑土地改造而來,主要種植蔬菜、瓜果、花草、樹木等。沖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蔣太路介紹,目前該村已打造了45個“四小園”。

  優化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以此打造一批綠美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點,是中山推進綠美生態建設的特點。比如,通過對橫逕涌沿線荒地進行全面清理改造,阜沙鎮阜沙村建設休閑涼亭、休閑步道,種植綠化花卉,打造出阜沙村橫逕悠閑濱河綠色生態廊道。

  與此同時,中山在全省率先開展“送圖入村”行動,形成288個村(社區)“一村一綠化規劃圖”,詳細標注種在哪里、種什么樹、種幾棵等信息,真正做到“掛圖作戰、清單推進”。目前,中山全市已建成超5000個“四小園”,接近100%的行政村(涉農社區)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

  美了家園,更富了口袋。三鄉鎮塘敢村打造“仙蘿田園”,形成田園觀光旅游路線,以鄉村綠化帶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今年一季度農文旅產業收入翻了一番。

  以綠造美??

  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中山市西區街道荔景苑景區旁的高速公路橋下,“藏”著一處橋下生態公園。這里曾是人跡罕至的垃圾堆,如今,坑洼路面變成了藍色的硬底化公園路。垃圾、車輛清理后,騰出了沿公園路延伸的綠化帶,橋墩石柱上也畫上了具有中山特色的水彩畫,是附近居民常來的休閑地、親子游玩的熱門“打卡”點。

  不只是這一處,中山已制定橋下空間整治利用提升行動方案,盤活利用橋下空間擺放花木,形成了立體化多層次生態景觀。

  打開“以綠造美”新格局,中山綠美新空間不斷涌現。在坦洲快線等高快速路沿線,新出現了一片片簕杜鵑等種植成本低、成活率高、顏值高的樹木品種,成為中山“綠美交通長廊”之一。

  “這是一種‘綠美’思維的升級迭代。”中山市自然資源局林業與自然地保護科副科長張凱峰說,相比過去往往只關注公路紅線內的綠化,“綠美交通長廊”的建設,更好地彌補了紅線外的綠化空白。目前,“綠美交通長廊”綠化美化面積已超10萬平方米,并正分步在39個高速公路出入口1—2公里范圍內打造靚麗景觀,已實施綠化補種提升6.8萬平方米。

  在南朗街道大溪河畔,內環周邊有近2.7萬平方米的園林景觀,綠化面積超2.3萬平方米。一步一景式的設計,使這里成為中山全市“見縫插綠”與治水有機融合的標桿。通過利用池塘、河涌等小型水域周邊空地植樹添綠、增設花圃,中山已建成8條綠美示范河涌,截至目前已在全市摸排出270處河湖水岸綠化點位,在治理河涌綠化需求點位種植了3.2萬棵苗木。

  綠美園區、綠美長廊、綠美公共空間,中山通過“見縫插綠”打造“小而美”微空間,以點帶面激活“城鄉大美”。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