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根據省生態環境廳26日在省人大常委會會議上所作的《關于2018年廣東省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我省大氣、水、土壤治理成效顯著,去年PM2.5濃度降至31微克/立方米,再創新低,71個國考斷面綜合污染指數同比下降10.1%,同時完成近3.8萬個土壤樣品采集檢測,并制定農用地土壤污染面積與分布“一張圖”“一張表”,為后續開展土壤污染治理奠定基礎。
制定683億元資金安排方案
根據省生態環境廳負責人介紹,2018年,全省大氣六項污染物評價濃度連續四年達標,全省PM2.5年均濃度再創新低,降到31微克/立方米;北江、西江、東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水質保持優良,71個國考斷面綜合污染指數同比下降10.1%,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為78.2%;全省森林覆蓋率59.08%,森林蓄積量5.83億立方米;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減排均完成國家年度考核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省政府研究制定683億元一攬子資金安排方案,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此外,相關治理工作快速推進,去年全省排查“散亂污”工業企業(場所)10.7萬余家,完成整治約5.6萬家;新增純電動公交車17456輛,公交電動化率達到81%。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能力222.98萬噸/日,新增管網7615公里;全面完成列入年度考核要求的925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清理整治。
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去年我省完成37965個土壤樣品、6198個水稻樣品采、制、測,制定農用地土壤污染面積與分布“一張圖”“一張表”;新增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28.12萬噸/年。
另一方面,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方面,我省逐步建立起“四梁八柱”,除省人大頒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3部法規外,我省還修訂完善環境保護責任考核辦法和指標體系。劃定占全省陸海總面積22.38%的區域為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完成全省64.7萬家企業和單位污染源普查前期準備、清查和入戶調查工作;完成7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實現空氣自動監測站縣(市、區)全覆蓋。
今年將推動水污染防治轉折性進展
在取得積極進展的同時,報告也坦承,我省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仍面臨巨大壓力,全省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排放強度仍然較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部分國考斷面水質達標難度大,臭氧污染日益突出,去年全省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劣Ⅴ類水體比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3項指標未能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
在嚴峻的環保形勢下,我省加大環保督察力度,進一步壓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一方面推動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整改落實,整改方案明確的43項任務全部按計劃推進,其中13項整改任務整體完成,256項具體措施中有106項整體完成。同時全力配合中央環保督察組完成整改“回頭看”和固體廢物環境問題專項督察,交辦案件辦結率達到99.34%。另一方面也將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情況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等專項行動整治任務納入省級督察內容,完成首輪省級環保督察,累計向地市交辦案件6877件,截至去年底辦結6461件。
對于今年的污染防治工作,省生態環境廳負責人表示,將全面貫徹落實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1號令,全面推進生活源、工業源、農業源等污染源治理,推動水污染防治取得轉折性進展。聚焦臭氧和PM2.5協同控制,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標志性戰役,持續提升大氣環境質量。在土壤治理方面將基本完成關閉搬遷企業用地土壤環境排查,加快推進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