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政務公開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專欄 > 環境保護信息公開 > 執法監管信息

我省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守護藍天碧水凈土 夯實美麗廣東根基

時間 : 2022-05-10 08:36:01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茅洲河.jpg

在深圳茅洲河兩岸,碧道建設縱深推進,生態環境逐漸提升。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五一”假期,隨著天氣轉晴,廣州珠江沿岸一頂頂帳篷分外顯眼。這一休閑新時尚的形成也得益于空氣、水等環境質量提升。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基。5年來,廣東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實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

  2018年,廣東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全省改革發展全過程各方面,努力夯實美麗廣東根基。2020年底,廣東高質量完成全部9項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和各項攻堅硬任務,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結果獲評“優秀”等級。2021年起,廣東轉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新階段,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新突破。

  5年來,全省空氣質量提升、河流重煥生機、土壤風險可控,山川河流、藍天綠地上演了一場“易容術”“變形記”。

  創新制度:破“九龍治水”

  作為經濟大省,廣東創造了無數發展奇跡,卻也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新舊生態環境問題交織等局面。廣東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納入“1+1+9”工作部署統籌推進。

  以上率下,率先示范。廣東全面實施河長制、湖長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分別擔任省第一總河長、省總河長,并擔任省污染防治攻堅戰第一總指揮、總指揮,掛點督戰污染最重的茅洲河、練江,帶動全省形成眾志成城的攻堅態勢。全省8萬余名五級河(段)長廣布各地市、縣區,橫跨多個職能部門,破解“九龍治水”難題。

  環境問題往往涉及多地。廣東創新建立“流域+區域”跨市治理合作機制,協調解決流域城市間上下游、左右岸問題。多地也成立流域管理中心,力破流域內不同行政區劃、不同層級和不同單位之間調度不暢、多頭管理的問題。

  在完善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廣東碧水攻堅戰向縱深推進,針對9個劣Ⅴ類國考斷面的嚴峻形勢,逐漸探索形成“大兵團”作戰等治水策。

  在治水一線,國企、省企成為治水“主力軍”,一批環保工程迅速鋪開,通過“大兵團”作戰超常規補齊治污設施。在茅洲河,深圳以“一切工程為治水讓路”的決心推進,高峰期施工作業面1200余個,東莞段最高峰時段作業面360余個。在練江,汕頭段高峰期流域內一線施工人員達9000余人。同時,多地深入社區、鎮村下“繡花功夫”,推進雨污分流,從源頭截住污水。

  在聚力解決存量污染的同時,廣東多措并舉從源頭防控增量污染,通過成立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零容忍”打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三線一單”分區管控、生態損害賠償、污染舉報重獎等一系列長效機制不斷健全,政府、企業、群眾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日益形成。

  諸多治理策略下,多條污染河流取得轉折性成效。到2020年底,全省9個劣Ⅴ類國考斷面全部清零。2021年,治水效果繼續凸顯,149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89.9%,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0.2%。

  而在群眾身邊,曾經影響生活品質的黑臭水體,經過全力治理也得到根本性改善,目前列入國家整治清單的527個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黑臭,一條條河流成為市民休閑好去處。在農村,隨著生活污水治理納入全省民生實事任務中,各地因地制宜建起處理設施,到2021年底全省超7000個自然村新增開展治理,農村環境日益改善。

  治差水,更保好水。從2018年開始,廣東“鐵腕”整治1412個水源地環境問題,飲用水源水質連續數年100%達標,居民的“水缸子”有了更安全的保障。

  精準治污:從源頭抓起

  近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今年一季度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我省有深圳、廣州等6座城市進入前十,藍天保衛戰成效顯著。

  事實上,這得益于廣東早發現、早研究、早部署,大氣治理在全國率先轉向“以臭氧污染防控為重點、臭氧和PM2.5協同控制”的新目標,在精準、科學、依法治污上探索出新路子。

  2018年,廣東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加快公交車電動化步伐,珠三角公交車全面實現電動化,不斷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時,全省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日益提高,推動二氧化碳、污染物排放穩定下降。此外,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治理PM2.5,佛山在全國首創黑煙車限行抓拍扣分處罰、廣州關停多臺燃煤發電機組等,有效治理空氣污染。

  隨著廣東空氣質量提升,臭氧作為空氣首要污染物的問題日益凸顯。為此,廣東探索出“突出減排、狠抓重點、精準降超、應急削峰、省市聯動、區域聯治、專班指導、探索示范”的治理新思路,創新“監督指導+專家幫扶”機制,整合院士專家團隊建立省大氣污染防治“硬任務”攻關攻堅中心,并統籌協調5家科研單位團隊駐點幫扶重點地市。

  在治理中,針對生成臭氧的前體物VOCs(揮發性有機物),廣東有針對性地對重點監管企業進行銷號整治,督導儲油庫、油罐車、加油站達標排放,對重點區域、敏感點以及營運柴油車用車大戶進行嚴格監督檢查。同時,精準實施揮發性有機物全過程管控,交叉檢查重點監管企業,全省在用122臺燃煤火電機組和68臺35蒸噸以上燃煤鍋爐完成超低排放改造,5583家重點監管企業完成VOCs整治。

  得益于精準的源頭治理,到2021年底,全省大氣6項主要污染物指標連續7年達標,AQI達標率達94.3%,PM2.5年均濃度達22微克/立方米,全國排名第三。

  環境提質:促“生態蝶變”

  5年來,日益改善的生態環境,正轉化為廣東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多樣化生態產品。

  以河長制為抓手,廣東到2021年底已建成2900公里高標準碧道,并接續治理中小河流,一條條“垃圾河”“洪災河”成為一道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風景帶和生態廊道。

  守住風險底線,廣東穩步推進土壤污染環境系統防治,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與此同時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三五”碳強度下降20.5%約束性目標。

  加快推進的垃圾分類工作日益成為群眾生活新風尚。目前全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9.95%;危廢處置能力超770萬噸/年,基本滿足全省需求,疫情醫療廢物100%實現安全無害化處置。

  森林進城,身邊增綠,廣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珠三角9市全部建成國家森林城市,群眾居住品質持續提升。全省累計已有25個市縣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5個區縣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

  深入推進的污染防治也加快倒逼產業轉型。多地逐步轉變思路,以污染防治為契機,推動市場主體轉型和產業升級,曾經的黑臭河如今成為經濟發展的“活力廊”。

  在茅洲河,沿岸的舊工業物流園,變身為科技展示與生態體驗交融共生的科技公園,老舊廠房轉變為工業文明展示館。據初步測算,深圳段通過治水僅釋放土地價值就超1000億元。而隨著碧道建設縱深推進,沿岸生態環境品質提升,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高校相繼入駐,更多科創與孵化平臺落地扎根。

  如今,漫步東莞華陽湖,堤綠水清,昔日黑臭的“龍須溝”已是國家濕地公園。隨著環境改善、產業升級,優美水鄉的“顏值”吸引多個科技重大項目落戶周邊;隨著汕頭潮南、潮陽紡織印染中心建成,當地構建集紡織印染、供水、污水處理等為一體的循環經濟模式,成為當地傳統支柱產業向集群化高質量發展的硬件支撐。

  基層實踐

  云浮新興:依托碧道打造“水生態”名片

  在云浮市新興縣太平鎮的太平鳳凰濕地公園,漫步公園內的新興江共成河碧道,空氣清新、水清岸綠,湖面白鷺紛飛的身影倒映水中,令人心曠神怡。

  “以前這里的水又黑又臭,現在修建了濕地公園,環境好了很多。”新興縣太平鎮民間河長黎洪林說。

  共成河是新興江五大支流之一,而新興江作為西江上游的一級支流,對西江水質有著重要影響。

  “我們以河長制為抓手,建立了市縣鎮村四級河湖長體系,經過這些年治理,解決了歷史欠賬,水環境有了非常明顯的改善。”新興縣水務局總工程師陳小劍介紹,從啟動新興江整治至今,五大支流水質都有了明顯好轉,以共成河為例,水質已從整治前的劣Ⅴ類,穩定在Ⅲ類水質標準以上。

  陳小劍說,考慮到當地多為小支流及小微水體,近年來新興縣依托當地特色,結合自身自然條件及旅游文化資源,持續推進“小微碧道”建設,成為當地河湖長制工作的一大亮點。

  新興江的變化是云浮依托碧道打造“水生態”名片的縮影。近年來,云浮在河湖治理與碧道建設上雙向發力,促進河湖生態提質發展,截至去年底已完成碧道建設共110余公里,全力構建“一廊三帶、五城八園”碧道格局。同時,新興縣將碧道建設與美麗圩鎮創建相結合,有力帶動了文旅產業發展。

  目前,廣東萬里碧道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果,截至去年底,全省已建成2900公里碧道,其中水質優于Ⅲ類(含Ⅲ類)的河流增加了232.3公里,生態岸線增加了1169公里,今年將再建成碧道1800公里以上。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