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省生態環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全省今年上半年環境質量狀況。據悉,上半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達19微克/立方米,創同期歷史新低,同時地表水環境、近岸海域水質等均有改善。
省生態環境廳環境監測處處長林文通報,今年1—6月,全省空氣優良天數比例(AQI達標率)為95.2%,同比提高1.2%,城市空氣質量有所改善,沒有重污染天氣發生。其中,全省PM2.5平均濃度繼續下降,達1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8%,創同期歷史新低。PM10平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3%。
上半年全省有13個地市AQI達標率同比提高。按AQI達標率由高到低排名,前三名依次為汕尾、梅州和茂名市,其中梅州、茂名并列第二。在水環境方面,各地級以上市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源(89個)、縣級行政單位及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城鎮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77個)水質均繼續實現100%達標。國家考核的國控斷面水質也得到改善。上半年全省149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為89.9%,同比上升4.1%;劣Ⅴ類斷面占0.7%,同比下降1.3%。
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李新科介紹,今年上半年,廣東對重點斷面實行“一斷面一方案”,在流域系統治理和控源治污上取得的成效也得到生態環境部認可。
斷面問題雖有改善,但距“十四五”的“斷面水質優良率90.5%,劣Ⅴ類比例0”等目標仍有差距。李新科表示,下半年將繼續實施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等五方面重點展開治理。
另外,在今年春季,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為90.8%,比“十三五”時期春季的平均水平高7.4%。劣四類比例為5.7%,同比上升0.6%,劣四類海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湛江港和汕頭港等河口海灣,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具體到城市,基于218個國控點位水質監測結果顯示,汕尾、惠州和茂名3市的海水水質優良比例達100%。
●關注1
如何協同防控PM2.5和臭氧?
將落實“八大行動”
“當前,廣東空氣質量的管理進入了控制二次污染物的新階段,而臭氧是比PM2.5更難防控的二次污染物。”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處長張瑞鳳介紹,接下來將通過八大行動,協同防控PM2.5和臭氧。首先要嚴控“兩高”行業,珠三角區域新建項目原則上實施VOCs(揮發性有機物)兩倍削減量替代和NOx等量替代,而粵東西北區域實施VOCs和NOx等量替代。同時,要改善能源結構、調整交通結構,其中珠三角核心區煤炭消費實現負增長,新、改、擴建涉煤項目依法實行煤炭等量或減量替代。還要實施VOCs深度減排治理行動,開展無組織排放排查整治,提高有機廢氣收集率和處理率,實施重點領域深度治理,包括在珠三角建立一批VOCs的共性工廠、共性產業園。另外,將實施鍋爐爐窯分級分類治理行動、移動源系統防控行動、面源精細化管控行動和重點時段臭氧攻堅行動。
●關注2
如何創建“美麗海灣”?
一灣一策分類打造
《廣東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要重點推進15個美麗海灣建設。
省生態環境廳海洋生態環境處副處長鄭淑穎介紹,每年安排省財政專項資金1.5億元來帶動各市開展美麗海灣建設,已支持了潮州、汕頭、茂名、湛江等市實施美麗海灣建設工程,在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21年全國首批8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中,汕頭青澳灣、深圳大鵬灣分別獲優秀案例和提名案例。下一步將以海灣資源稟賦、自然特色和開發現狀為基礎,一灣一策指導各市分類打造“各美其美”的美麗海灣。對惠州市考洲洋、江門市鎮海灣等分布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或特別保護生物資源的海灣,重點開展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打造生態型美麗海灣。對汕頭市內海灣、東莞市交椅灣等臨近城區、可為居民提供親海空間的海灣,重點加強陸海污染治理,優化生態景觀廊道和建設親海觀景平臺,打造都市型美麗海灣。對潮州市大埕灣、揭陽市資深港等自然稟賦優良、風光優美的海灣,打造旅游型美麗海灣。
●關注3
如何完善環境監測體系?
將補強農村污染監測
廣東的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如何?林文介紹,全省預警溯源體系建設持續推進。451個空氣自動站全省聯網,建成華南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具備未來15天空氣質量預報能力。同時,347個水質自動站全省聯網,并建成全省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預警平臺。
“‘十四五’期間,將從質量濃度監測向預警和追因溯源監測轉變。”林文介紹,比如大氣方面,將推進機場、公路等交通污染和重點化工園區及大型石化企業自動監測站建設,提升空氣中長期預報和精細化預報水平。同時針對農村污染,加強集中式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農村黑臭水體、水產養殖集中區養殖尾水等的監測。另外,還要拓展新興領域監測,在深圳、湛江、韶關等市試點開展典型城市溫室氣體監測,典型海岸帶、森林生態系統碳匯監測,以及重點管控新污染物調查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