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一直是惠州龍門最大的優勢和最亮的底色。近年來,龍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重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通過深化治水治氣治土治廢,龍門不斷強化環境監測能力,全力確保“天藍水清土凈”。
2022年,龍門經過初審、實地復查、評審及公示等工作,成功通過“中國天然氧吧”復查,繼續保持這一稱號。當前,以奮力建設綠色發展美麗幸福示范縣為目標,龍門積極實施生態賦能戰略,堅決筑牢生態屏障,做好山水文章,全面構建更高層次綠色發展格局。
良好生態讓珍稀魚類再現
深邃湛藍的天空,郁郁蔥蔥的山林,碧波蕩漾的河水,沁人心脾的空氣……談到龍門良好的生態環境,常年開展龍門原生魚類課題調查研究的龍城第一中學教師黃偉勝深有感觸。
黃偉勝是一名生物教師,他在工作之余非常關注龍門本地生物資源的保育。2018年初,黃偉勝與幾名同事成立了課題組,開始調查研究龍門原生魚類。經過多年收集,他工作室近10個大大小小的魚缸中養殖著他從龍門境內采集的魚類活體。其中包括有瀕危滅絕,俗稱為“崩鼻魚”的東方墨頭魚,有被稱作“白云金絲”的唐魚,還有被喻為“水中彩虹”的興凱鱊。這些魚類都是龍門本土原生的珍稀魚種、瀕危魚種。特別是崩鼻魚,早些年其數量急劇減少,已瀕臨滅絕。“因為對棲息環境要求苛刻,崩鼻魚常被人們稱為水質檢測機器,只要有它的存在,就證明水質一流,過濾后即可直接飲用。”在黃偉勝看來,興凱鱊、唐魚、東方墨頭魚等這些區域性的珍稀魚種、瀕危魚種在龍門頻頻現身,是龍門水體保護日益完善,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的最好佐證。
優質純凈的水資源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事實上,為了保護縣內水源,龍門也是下足了功夫。據惠州市生態環境局龍門分局局長鐘敬良介紹,在水質保障方面,龍門每月會對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和13條重點河流進行監測,每季度對縣內大中型水庫和鄉鎮千噸萬人集中式飲用水源進行監測。此外,龍門嚴格劃定了水環境功能保護區和水源林地,保護面積達12.79萬公頃,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
2012年以來,龍門沒有發生過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增江干流龍門段九龍潭國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地表Ⅱ類水標準且不斷向好,公莊河平陵河段尖石角市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地表Ⅲ類水標準且不斷向好,縣內13條重點支流水質穩定達標。天堂山水庫、白沙河水庫、梅州水庫、七星墩水庫四個大、中型水庫水質總體維持穩定,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縣域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水質均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標準。
多措并舉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優良的生態環境是龍門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龍門揚生態之長、補發展之短,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把生態建設提升到戰略層面,依托山區資源把生態做成產業、把產業做成生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長足發展。
2015年,龍門成為廣東首個省級生態縣,2018年成功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也是全省首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2020年,龍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得到國家住建部認可,獲評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縣。一系列榮譽的取得,源于龍門人始終將生態保護貫穿于發展過程中。
為及時掌握空氣質量狀況,龍門強化環境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建成了8個大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近年來,龍門還持續深入開展“小散亂污”企業專項整治,掃清污染死角;深入開展泥頭車與工地揚塵整治,淘汰了所有的立窯水泥廠、實心黏土磚廠和石灰窯等落后產能,完成三大旋窯水泥廠生態工程建設,有效減少了粉塵、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等物質的排放。一直以來,龍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均在省、市排列前茅。
為更好地開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當地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方案,加大鄉鎮和村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全縣建成13座鎮(社區)級污水處理廠,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356座;大力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攻堅戰,實現禁養區“零養殖”,限(準)養區“零增量、減存量、規范養殖”。全縣28條主要河流實施“河長制”管理,完成鰲溪河、藍田河治理工程,水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龍門還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體系,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管控;完成甘香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綜合整治及10座鎮級垃圾填埋場整治工作;嚴厲打擊損害生態環境行為,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守好龍門這塊“凈土”。
多年來,在全縣人民共同努力下,藍天、碧水、凈土,構成了一幅藍綠交織的美麗畫卷。為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接下來,龍門將堅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筑牢大灣區北部生態屏障,一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的龍門正徐徐走來。
鎮街因地制宜走綠色發展之路
龍門坐擁了讓大灣區城市艷羨的生態資源,如何找準路徑,將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多年來,除了縣級層面不斷創新探索,各鎮街也因地制宜,以生態為本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龍田鎮自然資源豐富,具有“九分山水一分田”地貌,耕地面積約2.6萬畝,山林地面積約19萬畝。當地水資源非常豐富,縣城飲用水源地白沙河水庫就位于龍田的東北部。依托寶貴的水資源,這片肥沃的土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成為龍門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重鎮,并走在全縣農業產業發展前列。近年來,龍田鎮的生態資源優勢吸引了不少外商前來投資落戶,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龍田鎮也從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型,引進種植茶葉、蘭花、南藥等農產品,逐漸形成了“1+5+N”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龍田鎮黨委書記鄧志華表示,近年來,龍田鎮不斷做強一產,加快形成以絲苗米產業為主導及三黃胡須雞、蜂蜜、蘭花、茶葉、蔬菜等重點產業的“1+5+N”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同時做優二產,延伸農業產業鏈,完善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建設區域性農產品集散中心,提升示范鎮服務水平。此外,龍田鎮加快激活三產,塑造“粵美鄉村”旅游品牌,拓展“農業+”旅游、文化、教育、康養等新業態。
群山環繞的地派鎮森林覆蓋率高達91%,負離子含量高達10萬個/立方厘米,是名符其實的“大氧吧”。依托獨特的生態優勢和溫泉資源,地派鎮培育發展山地旅游、高端溫泉、特色小鎮、民宿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正全力打造山水康養度假小鎮。“一直以來,地派鎮堅持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圍繞‘生態立鎮、旅游旺鎮’發展定位,打造全域旅游小鎮。”據地派鎮黨委書記王俊杰介紹,以良好的生態資源和紅色資源為抓手,當地大力引進標桿文旅項目,打響擦亮地派文旅品牌。同時,通過旅游帶動,充分盤活民宿、農家樂、特色農產品等富民產業,推動美麗資源向美麗經濟轉變,努力走出一條以生態保護帶動旅游發展,以旅游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綠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