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省已經建成碧道近5000公里,原來一些臭水溝、醬油河變成了水碧岸美的生態廊道。”11月29日,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立新帶隊上線廣東“民聲熱線”,就省水利系統如何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廣東水利高質量發展等工作內容進行重點介紹。
據介紹,目前我省水資源配置總體格局構建不斷完善,伴隨著引韓濟饒工程等多個水利項目建成通水,廣東水利高質量發展進入快車道。為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廣東近年來大力推進萬里碧道和水美鄉村建設,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優的“水生態產品”。
根據《廣東萬里碧道總體規劃(2020—2035年)》,我省計劃用10年時間,建設總長1.6萬公里,集安全行洪通道、自然生態廊道、文化休閑漫道、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于一體的萬里碧道。
與此同時,王立新表示,受廣東的氣候環境、地理位置和經濟布局影響,沿海地區河流短、流速急,自然調蓄能力弱,且約80%的降雨集中在4—10月,多以洪水形式入海,豐枯變化非常大。近年來,粵東、粵西資源性缺水,粵北工程性缺水,珠三角水質性缺水等問題較為突出,水資源分布不均與經濟社會發展不適應、不匹配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急需從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方面統籌謀劃、盡快解決。
據了解,2021年,廣東召開全省水利高質量發展大會,印發《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部署實施“851”水利高質量發展藍圖,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五縱五橫”水資源配置骨干網,系統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問題。“五縱”即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鑒江這5條省內主要河流,是構建水網的基礎,“五橫”為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珠中江水資源一體化配置工程以及已建成的東深供水工程,是廣東水網的主骨架。這些骨干水網及其配套工程建成后,將覆蓋全省16個地級以上市、受益人口超7600萬。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
“水利一頭連著江河湖泊,一頭連著民生福祉,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一刻也不能松懈。”王立新表示,未來省水利廳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水利問題,奮力實施“851”水利高質量發展藍圖,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每一件民生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