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也是“國際森林日”。
意義疊加,讓這一天綠的生態底色愈發凸顯。作為全省重要生態屏障,清遠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并取得了積極成效:清遠全市森林總面積、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等指標居全省前列。在此基礎上,如何加快構建綠美清遠生態建設新格局,是高質量發展對清遠提出的最新命題之一。
答案呼之欲出:以“綠”為筆,讓綠色成為清遠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清遠堅持以“綠”破題、生態賦能,清遠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以“六大行動”為抓手,高標準推進綠美清遠生態建設,讓清遠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更優美,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有效轉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書寫好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答卷”。
特色植“綠”
向國家森林城市闊步奮進
春光無限好,攜手添新綠。據清遠市林業局消息,今年以來,全省各地聯動開展2023年全省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義務植樹活動,義務植樹之風在全省各個市縣掀起,清遠也不例外。
在清城區東城街道新橋村委會江陂洞堤岸,清遠市黨員干部和群眾代表團結合作、干勁十足,你扶苗、我培土……一棵棵新樹苗迎風挺立,現場處處洋溢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
“能為清遠增綠護綠貢獻個人力量,我感到非常自豪,希望能與大家攜手投身到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中,共同建設綠美清遠。”參與植樹的干部職工表示。
當前,全省高規格、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23年清遠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高標準推進綠美清遠生態建設,讓清遠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更優美,不斷擦亮“雙區”魅力后花園品牌。
綠起來才能美起來。
清遠積極實施全民植綠愛綠護綠行動,廣泛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拓寬“認種、認養、認捐”渠道,倡導建設“青年林”“巾幗林”等主題林,全社會人人愛綠、積極植綠、自覺護綠的生動局面初步形成。
僅在全省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義務植樹活動期間,清遠就有1.51萬余名干部群眾參加義務植樹,栽植苗木66885株。2022年,清遠全市完成造林與生態修復19.554萬畝,完成任務的101.1%。
優起來才能美起來。
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推動綠美清遠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清遠在擴綠“做加法”過程中,以林分林相改造作為發力點和落腳點,結合地方實際,推動森林構成樹種科學搭配。這不僅有利于樹林形成錯落有致、四季各異的優美景觀,也有助森林生態系統變得更加穩定。
麻竹成為今年英德義務植樹活動迎來的新“面孔”。英德堅持以“竹”為特色,最大限度增加常綠闊葉林種植,持續優化林分、優美林相。在保護森林的前提下,計劃將麻竹筍種植面積增加至85萬畝以上,推動麻竹筍產業向百億產值突破。
推進綠美清遠生態建設,清遠具備良好基礎和優勢條件,完全有底氣全力構建全省林相最好的森林體系之一。對山邊、水邊、路邊、鎮村邊、景區邊“五邊”綠化品質提升,建設森林步道,與鄰近古村落、歷史遺跡、自然公園等串珠成鏈,增強以森林為主體的自然生態空間連通性和觀賞性。著力提升北江流域生態品質,打造北江生態畫廊,形成依水而建的林廊綠道。
努力寫好“綠”文章,清遠還有更細致而宏偉的目標。根據日前發布的《中共清遠市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清遠生態建設的意見》,清遠將重點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城鄉一體綠美提升、綠美保護地提升、綠色通道品質提升、古樹名木保護提升、全民愛綠植樹“六大行動”。力爭到2027年,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森林結構明顯改善,森林質量持續提高,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城鄉綠美環境顯著優化,綠色惠民利民成效更加凸顯,綠美清遠生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硬核護“綠”
“林長制”促高質量“林長治”
發展不停歇,護綠不松懈。身著迷彩服,戴著紅袖標,手拿滅火設備,每天早上7時,清城區飛來峽鎮西坑村的村級林長李德生就會帶著護林員,沿著山路巡山護林,仔細排查林地安全隱患。
“套上紅袖標,就是接過了一份責任。”李德生表示,作為土生土長的西坑人,自己對村莊周圍的每一塊林地面積、每一片林木生長狀況都了如指掌。憑著不放過每片林木、每條山溝、每處細小隱患點的“較真”勁兒,擔任村級林長以來,李德生所管護的林區沒有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
以腳步丈量生態文明,清遠以全面落實林長制為抓手,建立健全森林資源保護管理長效機制,統籌做好裸露山體修復、廢棄礦山復綠、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等重點工作,高質量實現“林長治”。
清遠市林業局統計數據顯示,清遠在全省首創以行政村林長、基層執法員(鄉鎮綜合執法員+警員)、監管員和護林員組成的“一長三員”森林資源源頭管護體制。目前全市共設立各級林長共5483名,其中市級林長10名、縣級林長90名、鄉鎮級林長1101名、村級林長4282名。同時,落實基層執法員818名,基層監管員1448名,初步形成“統籌在省、組織在市、責任在縣、運行在鎮、管理在村”的林長制運作體系。
2022年,清遠市、縣兩級共發布林長令12道,對加快推進國土綠化、森林資源網格化管理、森林防滅火一體化建設、林業重大病蟲害防治發揮了重要作用。
清新區引入信息化技術手段,打造森林資源監測管理平臺,對森林資源全程實時智能管控,智慧森林管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并啟動“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不斷加強涉林行政執法與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訴訟銜接配合,最大限度保護森林資源。
佛岡縣水頭鎮探索林長制與河長制、綜治(執法)網格“三網整合”,專兼職護林員、巡河員、綜治網格員“三員整合”,護林資金、巡河資金、鄉村振興資金“三資整合”,試水“三網三員三資整合”。該做法在全鎮全面推行不到半年,違法行為明顯減少,成效初顯,相關經驗還獲得了省級層面的肯定。
讓新綠星羅棋布,讓舊綠濃郁蔥郁,清遠還進一步落實古樹名木分級管護制度,實現古樹名木保險全覆蓋,明確保護管理單位責任,對樹齡在80—100年的老樹進行普查。精細保護現有3977株古樹名木及其自然生境,對瀕危古樹名木及時搶救復壯,促進古樹名木與城鄉基礎設施和諧共存,留住綠美清遠鄉愁記憶。2022年,清遠陽山秤架古樹群入選廣東十大最美古樹群。
以“綠”生金
因地制宜發展綠美經濟
一塊綠地、一頂帳篷、三五好友,來自中山的梁小姐趁著好春光,帶著家人朋友來到清城區石角大堤開展一場“說走就走”的周邊游。“美景就在身旁,旅游變得更方便。”
越來越多大灣區游客選擇出游清遠。實踐證明,生態文明建設讓清遠“雙區”魅力后花園的品牌形象得到進一步擦亮。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在經濟與生態環境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下,生態文明建設正成為清遠實現共同富裕的新的增長點。
在清新下逕,以“三塊地”改革為契機,該村深入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通過“生態+旅游+資源”的發展模式,陸續打造了小華山湯泉度假區、寶龍野生動物園、廣東百里紫薇風景區等多元業態。通過幾年發展,村集體年收入從2.3萬元提高到612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6380元提高到2.3萬元。
在連南瑤族自治縣,作為廣東省林下經濟示范縣,其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推動林農轉型取得明顯成效。2021年,當地林農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萬元,實現成倍增長。
在陽山秤架,成功入選“廣東十大最美古樹群”后,當地相繼迎來了一批古樹群“打卡者”,旅游收入連年創新高。
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還在繼續書寫,一個個利好的消息陸續從各級傳來。
《“十四五”國家儲備林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科學布局和實施國家儲備林建設,建設國家儲備林3600萬畝以上。
在廣東省的國家儲備林劃定片區中,清遠市國有林場所在粵北珍貴樹種及大徑材儲備林區,劃定的國家儲備林面積占全省劃定總面積的45.2%,為劃定的4個片區之最。
目前,清遠市首個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已完成與6家市屬國有林場的簽約。由此,全市國有林場將逐步走上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現代林業發展之路,森林的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生態功能更加顯著。
以“綠”生金,推動從綠美到民旺,接下來,清遠還將立足北部生態發展區定位,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大市場,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標準化建設、品牌化經營的思路,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重點發展油茶、竹子、中草藥、食用菌菇、經濟林果等特色林業產業。
加快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引導發展以企業為龍頭,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林農和基地為基礎的“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培育一批林業龍頭企業和林下經濟產業基地,提升林下經濟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水平,打造林業產業集群,促進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增收。
依托粵北地區特色森林資源優勢,豐富森林文化的內涵,開發一批“森林+生態”新業態旅游產品。積極推進林業碳匯項目開發,推動碳交易落地見效。適時調整公益林補償標準,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健全自然保護地生態補償制度,探索建立天然林生態補償制度。
讓綠水青山的生態之美成為清遠發展最亮的底色,讓好山好水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源泉動能,清遠正爭當先行示范的領跑者,讓這方山水創造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