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政務公開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專欄 > 環境保護信息公開 > 執法監管信息

江門有序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 萬畝紅樹林藏著綠美密碼

時間 : 2023-05-09 11:05:46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夕陽余暉灑下,為臺山鎮海灣一望無際的“海上森林”披上一道金光。鳥倦歸巢時,樹冠飛鳥嬉戲、林下蝦蟹成群,遠山、海面、飛鳥、紅樹林與漁船構成了一幅“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生態畫卷。

  鎮海灣紅樹林片區是粵港澳大灣區保存最完整、連片面積最大的原生紅樹林,其面積達682.41公頃,生長著十多個紅樹植物品種,分布群落豐富多樣,是寶貴的紅樹植物基因庫和鳥類棲息地。這里正在建設成為省內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之一。

  沿著江門400多公里的海岸線由東及西,錯落分布的紅樹林猶如寶玉點綴其間,構成一道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的綠色生態廊道。

  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背景下,江門正在有序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包括建立完善的紅樹林生態保護體系,安排資金開展紅樹林營造修復、海堤生態化、沿海防護林建設等工作,制定《江門市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按計劃完成453公頃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

  青山碧海間,紅樹林正在成為江門打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綜合實踐區的生動實踐。江門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的理念,江門將大力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加強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發掘“紅樹林+”生態產業發展新模式,培育生態養殖、生態旅游、碳匯交易、科普教育等產業,讓紅樹林生態保護與發展成為僑鄉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

  由東及西構筑綠色屏障

  沿海之濱,海風輕拂,綠樹搖曳,鳥鳴陣陣。紅樹林,這種扎根于海岸潮間帶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兼具森林、濕地兩者的生態功能,既可防風消浪,又能凈化海水,還為魚蝦鳥類提供棲息之所,素有“海上森林”“海洋綠肺”“海洋衛士”之稱。

  廣東是我國紅樹林面積最大的省份,也是紅樹林自然資源本底最優的省份之一,而擁有紅樹林總面積達1084.76公頃的江門是建設綠美廣東生態名片的重要組成部分。江門的紅樹林地主要分布在新會、臺山、恩平三地,其中臺山片區的面積最大,達759.76公頃,約占全市80%。

  根據《江門市海岸帶生態系統調查評估報告》(2020年),江門統計有紅樹林物種12科16屬17種、底棲動物有4大門類15種,生物多樣性豐富,是極為珍貴的濕地生態系統。

  在廣東臺山鎮海灣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這片珠三角地區連片面積最大的原生紅樹林,濕地面積達515.4公頃、濕地率為93.8%,統計有47種大型底棲動物、43種魚類、10種兩棲動物、14種爬行動物、95種鳥類及19種哺乳動物。豐富的物種、多元的濕地類型、遼闊的海域,都為江門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足夠空間。

  依托著優越的資源稟賦,江門計劃以鎮海灣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為依托,規劃建設集“紅樹林生態保育+生態養殖+生態旅游”多功能綜合發揮的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在保護修復鎮海灣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加強交通、科研監測、科普觀光、旅游接待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與碧道、古村、溫泉、深井蠔等相結合,探索紅樹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助力鄉村振興。

  與臺山鎮海灣紅樹林片區相連的恩平市橫陂鎮,也因為環鎮海灣地區豐富的紅樹林資源,建設成為“嶺南水鄉型”森林小鎮和“全國最美森林小鎮”。沿著21公里的海灣,這里的紅樹林生長茂盛、林相整齊,尤其是其中的桐花樹與秋茄樹混交群落,集中連片、茂密壯觀,極為典型。近年來,在恩平的統一規劃下,橫陂鎮正在一手推進紅樹林營造與生態修復,一手加強全域旅游“內聯外通”交通建設,培育發展紅樹林生態旅游項目。

  在新會銀湖灣畔,濕地造綠工程和鳥類安居工程的開展,不僅為銀湖灣海岸筑起了一道綠色屏障,改善沿海生態環境,連片的紅樹林地更是成為候鳥聚居、棲息的“安樂窩”,累計記錄有鳥類14目35科95種,其中,列入各類保護名錄的珍稀瀕危保護物種高達88種。

  江門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臺山鎮海灣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為例,其通過打造良好的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能夠更好地保護和重構紅樹林濕地公園的紅樹林濕地景觀生態系統,為各類紅樹林生物提供多樣化的棲息空間,并充分發揮紅樹林在防風消浪、促淤護岸、防災減災和凈化海水、調節大氣等方面的功能,從質與量上提高紅樹林濕地公園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系統謀劃生態保護與修復

  今年初春,新會銀湖灣濕地公園再現“萬鳥齊飛”的壯觀之景——郁郁蔥蔥的紅樹林邊上,數萬只候鳥迎著晨光或夕陽,翩翩起舞、凌空翱翔,繪就一幅幅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優美畫卷。

  廣東是全球重要的候鳥遷徙和越冬歇息地,紅樹林組成的生態廊道恰好與東亞—澳大利西亞水鳥遷飛區的一段吻合,錯落分布在江門海岸線邊上的紅樹林近年越來越成為候鳥的“居留之地”。據不完全統計,僅銀湖灣紅樹林片區記錄的越冬候鳥便有130多種,其中不乏國家一級護動物,每年約有30只黑臉琵鷺光臨此地,東方白鸛也在近兩年內被觀測到現身銀湖灣畔。

  南來北往的候鳥在此停留、越冬,繁衍生息,越來越多紅樹林成為“小鳥新天堂”。

  鳥類被認為是生態環境的重要指示物種,其種類、數量、種群行為等指標可被認為是生態環境整體恢復的標志性事件。為優化提升紅樹林濕地環境與海洋生態功能,江門近年來不斷深化紅樹林生態資源保護與修復工作,先是把紅樹林濕地保護納入2017年度江門市立法計劃,為合理規范生態開發、紅樹林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體系,然后印發《江門市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規劃營造紅樹林275公頃、修復紅樹林178公頃,穩步擴增紅樹林面積。截至目前,江門已營造紅樹林42.19公頃、修復45.15公頃。

  當前,江門已經基本建立紅樹林生態保護體系,現有紅樹林也被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嚴格保護。另外,紅樹林保護和修復工作同步被納入了《江門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實施縣級林長制考核。

  然而,為了最大程度還原復雜的生態,紅樹林的營造修復難度要大于一般的植樹造林。

  江門市政協委員、江門開放大學(社區大學)副校長黃力奔曾在2022年下半年跟著調研組走訪了鎮海灣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在她看來,鎮海灣紅樹林涉及的深井、北陡、汶村、海宴、橫陂等跨縣鄉鎮,雖然江門已將紅樹林納入生態紅線管控,并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之中,但對紅樹林在內的整個濕地保護和修復缺乏系統規劃和謀劃。

  對此,她建議結合江門市自然保護地的整合優化,將臺山、恩平兩地相連接的紅樹林進行連片規劃、分區管理,科學劃分核心保護區、實驗區、緩沖區和外圍發展區,同時參考江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建制成立鎮海灣萬畝紅樹林示范區管理中心,從市級層面協調推進整個鎮海灣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

  針對紅樹林營造及修復成本高、資金籌集壓力較大等難點,黃力奔建議江門各地加強對紅樹林碳匯項目的研究開發,“例如,探索建立紅樹林濕地銀行、發行藍色債券、開發保險產品等,推動藍碳交易,實現‘賣碳養林’。”

  探尋“紅樹林+”生態產業化

  在恩平生態產品交易中心的“貨架”上,位于橫陂鎮的紅樹林片區上架“售賣”,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新路徑新模式。依托“資源收儲—資產整合—價值變現—項目運作—產業發展—強村富民”運營模式,恩平投入700多萬元實施紅樹林恢復造林項目及撫育項目,完成17.67公頃紅樹林恢復造林,種植秋茄、桐花等多個本地樹種。

  在此基礎上,恩平生態產品交易中心聯合有關部門,把濱海旅游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打造“紅樹林+古樹公園+古村落+美味青蟹+陽光沙灘”特色旅游線路,加快發展鎮海灣紅樹林生態旅游項目,建設生態觀光、休閑旅游目的地。

  “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紅樹林生態產品價值,發掘‘紅樹林+’產業發展新模式,可以實現紅樹林保護與利用的‘雙贏’。”黃力奔說。

  中國林科院熱林所紅樹林資深專家、研究員廖寶文直言,省內紅樹林濕地分布面積較大、涉及海岸線長,包括江門在內的大部分地區存在著紅樹林修復區域與周邊踏海漁獵、沿海水產養殖等生產活動區域有所重疊的問題,生態保護與鄉村產業發展矛盾較為突出,既制約了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了沿海農民的經濟收入。

  “保護和發展要兩手抓。”廖寶文表示,國家層面有按紅樹林造林合格面積的40%,對地方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的獎勵,省里也有獎勵10%,地方政府要用好這些新增用地指標,建立兌現機制,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讓利益相關者實實在在地受益。

  黃力奔也有相似看法,她建議用好用活省里出臺的紅樹林營造修復獎勵機制,探索建立新增用地指標在市內跨區域流通等靈活配套獎勵措施,吸引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參與紅樹林生態的自然修復和科學營造。

  紅樹林不僅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還享有“鳥類天堂”“魚蝦糧倉”的美譽。如何用好這個天然“魚蝦糧倉”?從這個路徑出發,或許能找到破解生態保護與水產養殖矛盾的出路。

  在湛江,廖寶文作為學術主任的湛江灣實驗室開展了紅樹林種植和生態養殖耦合模式的探索。據介紹,紅樹林種養耦合,即在宜林塘基、堆島等較高處種植紅樹林,在養殖塘、潮溝等較低處養殖水產品,形成紅樹林—水域(潮溝)—裸灘交錯的種養耦合布局。這一布局遵循紅樹林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依據物種共生互補原理,結合利益相關者需求、環境容納能力、沖突解決機制、紅樹林保護與修復治理等因素。

  “部分早期養殖戶在圍墾養殖之前是有紅樹林的,如果直接清退養殖塘,會給養殖戶帶來經濟上的損失,引發矛盾。為解決這一問題,2022年5月,我們開始在湛江開展了紅樹林種養耦合系統模式研發與生態示范探索,以平衡當地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廖寶文說。

  黃力奔也看到了發展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的可能性。她建議,結合退塘還林工作的推進,可開展“紅樹林+生蠔養殖”“紅樹林+青蟹養殖”項目試驗,大力發展林下水產養殖,以“紅樹林+生態養殖”模式解決生態保護與水產養殖之間的矛盾。

  黃力奔補充表示,江門還可以通過國資平臺加強對鎮海灣萬畝紅樹林示范區的可開發用地、灘涂、岸線等資源的統籌利用,引入市場化運作,探索發展“紅樹林+”生態旅游產業,如紅樹林生態科普體驗、紅樹種植體驗、紅樹林趕海體驗等旅游項目。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