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為“從協議到協力:復元生物多樣性”。據了解,廣東森林覆蓋率達53.03%,多項生態指標持續改善,野生動植物物種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已經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當前,廣東正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引領,持續強化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全力創建南嶺國家公園、丹霞山國家公園,高標準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全力推進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和國家林草局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建設,持續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珍稀動植物頻現
對家住廣州白云山附近的市民劉子玉對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有切身體會。連日來,在白云山及周邊地區,他都拍到了“三有”保護動物黃猄的身影?!霸谌松俚木G道邊上,十有八九能遇到,附近街坊都對黃猄習以為常了?!彼f。
放眼整個廣東,珍稀物種的身影正頻繁出現。近期,廣東象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2頭中華鬣羚同框的畫面“刷爆”朋友圈;中華穿山甲在河源、梅州、潮州等多地現身引發關注;深圳、汕尾逐年增加的黑臉琵鷺惹人注目;東莞首次野外監測到野生白鷴種群和彩鹮令人驚喜;河源發現廣東新分布物種筒冠花;韶關始興南山保護區首次發現桫欏群;還有惠州驚現41只東方白鸛,廣東海豐國際重要濕地首次發現彩鸛,雷州市九龍山紅樹林濕地公園保護區首次發現黑臉琵鷺和白琵鷺……全省范圍內,新記錄、新分布的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省林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作為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廣東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1361處,數量位居全國第一;記錄分布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共1052種,野生高等植物6658種;現有紅樹林1.06萬公頃,且濕地面積總量保持穩定,為各種生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空間,對維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是衡量生態文明程度、高質量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2022年,全省生態環境水平持續改善。地表水水質創近年來最好水平,大氣環境質量持續高位改善。同時,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為89.7%,繼續保持“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
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廳目前正制定貫徹落實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實施方案,將重點增強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
近年來,廣東深入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在完善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設計上發力,發布《廣東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及《廣東省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行動計劃(2023—2030年)》。注重建立多層級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建設以華南國家植物園和國家林草局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為引領的區域性物種遷地保護體系,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
廣東實施重點物種保護工程,帶動野生動植物普遍保護,建立9個國家級保護中心,在蘇鐵、蘭花、中華穿山甲、華南虎等物種的遷地保護、種質資源保存、繁育和回歸野外等方面取得突破。持續強化司法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在省市縣三級全面建立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持續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執法監管體系,同時積極推動野生動物調查監測、收容救護、疫病監測“三合一”體系建設,持續提升我省野生動物資源保護以及野生動物救護和疫情應急處置能力,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取得新成效。
強化區域優勢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據悉,廣東將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引領,朝著建成國家公園、國家植物園“雙園”之省的目標前進。
相關負責人透露,接下來,廣東將積極開展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以南嶺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逐步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和森林、濕地、風景、地質、海洋等各類自然公園組成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以華南國家植物園為引領,逐步建立完善由動物園、植物園、擴繁基地、遷地保護中心等構成的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體系?!皬V東將建立協調機制,并編制出臺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建立完善生物多樣性監管監測評估體系。”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
同時,將繼續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繼續實施重要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統籌國土綠化、高質量水源林建設、紅樹林保護恢復等重點工程,推進石漠化沙化地區、濕地等重要生態區域保護修復,為野生動物的遷徙和植物的繁播提供生態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