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先造林后補助管理辦法》已正式印發,明確要在全省推廣先造林后補助造林新機制,吸引社會資本積極以“優良鄉土闊葉樹種”模式、“珍貴樹種”模式或“珍貴樹種+”模式參與國土綠化,提升造林成效,助力綠美廣東生態建設。
先造林后補助簡稱“先造后補”,是指政府為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造林綠化,對納入財政資金扶持范圍、達到質量要求的造林,按照規定程序給予造林主體一定資金補助的造林管理模式。管理辦法共六章三十條,規定先造后補適用范圍和造林主體類型,界定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財政部門的職責分工,并明確先造后補工作的條件要求、操作流程、造林模式、驗收標準和補助發放事宜,為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從整體上把握如何開展先造后補工作提供具體指導。
根據管理辦法,造林主體包括具有林地經營權的農民、專業大戶、家庭林場、農民林業合作社、林業企業等。單個造林主體申請的造林地面積應達到30畝以上,不足30畝的,需聯合其他造林主體共同申請,推動規模經營。先造后補營造的林木未達到成熟林齡前不得安排采伐指標,同一造林地在一個輪伐期內僅可享受一次先造后補政策。管理辦法還要求采取優良鄉土闊葉樹種、珍貴樹種、珍貴樹種+木本糧油樹種、珍貴樹種+木本藥材樹種、珍貴樹種+用材樹種等5種樹種配置模式開展造林綠化。
今年以來,廣東堅持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工作,截至6月上旬,全省已完成林分優化提升191.72萬畝、森林撫育提升128.39萬畝。接下來,廣東將不斷完善造林激勵政策,創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造撫一體、造采掛鉤的森林培育和管理制度,持續推進以獎代補、先造后補、以工代賑,完善造林項目管護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