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謝勝利帶領團隊研制出的數字智能聽診器,將人工智能技術與一線醫務工作者臨床經驗深度結合,對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傳統聽診器作出重大革新。數字智能聽診器已正式獲得國家醫療器械注冊證書并開始生產,即將進入國內和歐盟市場。
人才是第一資源。打造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培育高層次人才隊伍,是廣東實施“強師工程”的重要發力點。
10年來,“強師工程”匯聚了一批高層次人才,他們不僅為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更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培育“從0到1”原創性成果
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透露,“天琴一號”衛星獲得全球重力場數據。這是我國首次使用國產自主衛星測得這一數據,使得我國成為繼美、德后第三個有能力自主探測全球重力場數據的國家。
大學作為科學研究的重要陣地,理應在基礎前沿科學研究中搶抓機遇、承擔使命。
2012年8月,廣東在《關于全面實施“強師工程”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意見》中提出,加快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的學科專業領軍人才和學術骨干,努力造就一批在國際上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學術大師。
去年7月,《廣東省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意見》發布,提出到2025年,本科高校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比例達到48%,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比例達到65%等目標。
十年來,在“強師工程”及一系列人才工程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高層次人才、青年科學家、學術骨干云集廣東高校。依托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廣東著力提升高校學科建設水平和知識創造能力,引導高校集聚創新資源,培育更多戰略性、前瞻性、引領性重大基礎研究成果。
今年4月,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揭曉,在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3個獎種中,廣東高校表現突出,獲獎項目占總數超八成;19所高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86項,占獲獎項目總數近五成,充分展現了推動科技創新的高校作為。
在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領域,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教授吳德華牽頭完成《肝癌侵襲轉移的分子機制及干預研究》獲得2021年度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如今,南方醫科大學有全職院士4人,依托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學校面向人工智能、腦科學等前沿領域,牽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國家和省部級平臺93個,成為華南地區醫學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在高層次人才的支撐下,全省高校不斷加強科技攻關,攻克更多“從0到1”原創性成果,助力廣東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強省。
“中國人要端牢自己的飯碗。”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開艙活動現場,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搭載的作物種子順利出艙。多年來,中心主任陳志強等科學家帶領研究團隊,在航天育種共性關鍵技術、種質資源創新創建、新品種培育和產業化等領域取得諸多突破。
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由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曹雪團隊設計的吉祥物“冰墩墩”火了。“冰墩墩”以其可愛的造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彰顯著廣東高校主動作為,積極服務國家戰略。
發揮高校人才智力優勢,推進高校人才要素投向市場、投身社會,對于提升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啟動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之后,黃桂東成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全職引進的特聘教授。“吸引我選擇佛山的是這里龐大的食品產業群,學校與龍頭企業建立產學研用合作關系,為團隊開展科研及成果產業化提供了廣闊天地。”黃桂東說。
東莞理工學院近5年共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優秀青年博士等700余人,一批領軍人才等實現“零”的突破。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雪車頭盔亮相北京冬奧會、與鎮街共建3D打印公共服務中心和模具檢測技術中心……學校將自身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推進科技創新與產學研深度融合。
作為職業教育第一大省,廣東在實施“強師工程”過程中,同樣注重提升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素質和能力,鼓勵優秀技能人才進入職業教育教師隊伍。
以全國職業院校的佼佼者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通過夯實“強師工程”、打造名師團隊,目前學校有各類高層次人才184人。該校重點打造的科研平臺——霍夫曼先進材料研究院,通過引進諾貝爾獎科學家羅德·霍夫曼領軍的科研團隊,瞄準新材料研發技術前沿,自主開發的新型薄膜打印太陽能電池材料獲企業千萬元投資,用于關鍵技術攻關。如今,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已為社會輸送了近10萬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強師工程”實施10年來,一批高層次人才正將成果和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之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
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高質量教育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內容之一。長期以來,廣東教育發展差距較大,珠三角和粵東粵西粵北在教育投入、硬件設施、師資力量等方面有一定差距。解決好教育發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現象,是廣東“強師工程”的重要內涵。
廣東全面整合珠三角地區市、縣和教研機構(教師發展機構)、高等學校的優質資源,以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鄉鎮中小學校、幼兒園為重點幫扶對象,推動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基礎教育加快發展,實現全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河源是深圳對口幫扶的重點地區,教育幫扶又是其中的重點工作。深圳開展城鄉學校結對幫扶、支教、走教活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組織教學名師、骨干教師開展縣區巡回送教活動。
楊匯瀅是深圳寶安區燕山學校的一名英語老師,她背著4歲女兒安安到山區支教,感動了無數網友。她組織支教團隊成員開展捐資助學活動33次,籌集資金及物資合計57.4萬元,惠及21所學校11080名學生。第38個教師節前夕,深圳畫家給楊匯瀅送了一份特殊的禮物:水墨連環畫《背著女兒去支教》。
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廣東“教育扶貧版圖”點多、面廣、線長,派出一支支教師隊伍,補齊邊遠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短板,讓孩子們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書吧、美術室、創客空間……在貴州納雍縣,由廣州市天河區援建的納雍天河實驗學校為易地搬遷的學生提供了一流的學習條件。“我們希望為納雍打造一所帶不走的好學校,培養一批帶不走的好教師,讓孩子們有更明亮的未來!”該校校長詹雯從2018年起扎根納雍幫扶教育,深受愛戴,被學生們稱為“廣州媽媽”。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
廣東“強師工程”正在培養更多既精通專業知識的“經師”,又涵養德行的“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解決好教育發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棟梁之材。
數讀
●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升,十年來,高校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由29.92%提高到43.57%,具有碩士以上研究生學位教師占比增長約14%,達87.38%。
●實施高等學校中青年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每年遴選推薦600人左右到國內高水平大學訪學;2013年起與國家留學基金委合作開展地方合作項目,累計選拔了815名高校優秀教師出國訪學,提高教師隊伍國際化水平。
●近三年,全省共有18個團隊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3個團隊入選教育部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相關的139個學科納入省級重點建設行列,占重點學科總量的69.5%;每年新增普通本科專業基本保持50%以上為理工農醫科。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覆蓋全省現代產業體系,理工類相關專業在校生數占總數的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