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來自經濟大省和用工大省廣東的一連串就業穩定數據,鼓舞人心。
——2019年一季度全省城鎮新增就業31.61萬人,八成行業就業人員增加。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員最多,同比增加12.70萬人。
——民營經濟吸納七成以上的就業人員,3月末,“四上”企業就業人員中,民營經濟就業人員同比增長4.0%。
——制造業用工穩中有升,3月末規模以上高新技術制造業就業人員占規模以上制造業就業人員比重為29.6%,占比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就業結構向中高端行業方向發展。
廣東牢牢守住穩定就業民生底線,日前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和獎勵支持措施,2019年中央財政安排我省就業補助資金時將給予傾斜和支持。
減輕負擔穩企業??
社保“兩不變兩降低”等措施一年為企業減負超150億元
——2月,帶著1萬多個崗位信息的全國首趟跨省返崗免費專列K4147從四川廣安駛達廣東廣州,1800余名返崗務工人員全部找到崗位走向全省各地,開始新一年的奮斗與追夢。
——3月,廣東“促進就業九條”政策宣講團陸續走進東莞、清遠等多地,幫助企業用好政策并聽取意見建議,將逐步覆蓋全省21個地市。
——5月,《關于加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發布,進一步拓寬港澳青年就業創業空間;不少港澳大學生聽完來粵創業創新利好政策后表示:“第一份工考慮來廣東發展”。
亮眼數據和個案背后,是國家和地方一系列實招、硬招,就業優先政策全面發力,為穩就業提供強力支撐。2019年,我國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廣東更是于去年底便在全國率先出臺“促進就業九條”,提出近40項務實管用政策措施。
——明確社會保險“兩不變兩降低”、調低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標準等減負措施,一年可為企業減負超150億元。
——將失業保險費返還、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33個項目“提標擴面”,多渠道預算安排各類補助補貼資金約200億元。
——創新設立重點用工企業服務專員等服務企業招用工新模式,全年由省統一部署開展的各類招聘活動超過10000場。
今年來,我省已階段性下調工傷保險繳費費率,預計2019、2020年全省工傷保險平均費率將再降低約30%。作為國內第一家民用航空發動機大修基地,位于珠海保稅區的摩天宇航空發動機維修有限公司對于稅費減負感受明顯。該司財務部高級經理劉國說:“今年不僅企業增值稅將少繳超過1200萬,社保費也能節省400多萬。利好看得見摸得著,我們負擔輕了發展更快,需要的崗位也就更多了。”
今年來,為落實好“穩就業”,廣東一口氣開展數十項就業服務專項活動,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計劃提供就業崗位超100萬個,幫助異地務工人員返崗就業。今年正月底,外省籍異地務工人員返崗比例即達94.8%。當時乘K4147返崗專列回到廣東的務工人員吳仁明說:“廣東挺美好的,政府支持、機會也多,我們全家四口都來廣東工作了!”
加強培訓提質量??
近五年培養技能人才超百萬
穩就業的關鍵不僅在量,還在于質。高技能人才短缺,也是穩就業、促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5月30日,“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閉幕。在全部18個比賽項目中,中國隊取得10塊金牌,其中廣東3名選手參加3個項目比賽,全部獲得金牌。
而面對8月即將在俄羅斯召開素有“世界技能奧林匹克”之譽的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廣東更以全國數量最多的參賽選手和備選選手全力備戰。
國際舞臺競爭的不俗成績,來源于廣東不斷加大對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的力度。
——廣東已基本建成全國最大的技工教育體系,建成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各29個。
——全省共有技工院校156所,在校生54.2萬人,約占全國1/6,年平均就業率超98%。近五年來共培養技能人才100多萬人。
——高級工班以上在校生占比達50.95%,高技能人才培養比例和規模逐年提升,已成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陣地。
“不少企業來學校想招我們,不過我們還沒決定去哪家。”廣東省技師學院學生楊金冰和肖景濤今年將畢業,關于找工作,兩位年輕人“完全沒在怕的”。
“學好一門手藝,走技能成才也可以是一條康莊大道。”放棄本科轉到深圳技師學院的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珠寶加工項目銅牌獲得者胡凡說。
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人才。日前,國務院印發《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明確2019-2021年三年共開展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5000萬人次以上;到2021年底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達到25%以上。我省正抓緊制定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行動實施方案,加快提高技能人才素質和就業質量。
“一次學會八道菜!開館子的愿望可以實現了。”送到村里的“粵菜師傅”培訓班,幫清遠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的30名老鄉圓了創業就業脫貧的夢想。
作為我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舉措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粵菜師傅”工程實施一年多來,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全省共組織開展“粵菜師傅”培訓1.5萬多人次,力促城鄉勞動者就業創業。
梅州市梅縣區玉水村的2700個戶籍人口中,就有超千人從事餐飲;一年帶回勞務收入達5000多萬元,年薪超20萬元的廚師超百人。
全省目標到2022年開展粵菜師傅培訓5萬人次以上,直接帶動30萬人實現就業創業。
優化結構增崗位??
新動能崛起,粵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同比增9.0%
廣東產業結構優化、新動能涌現帶來了更充足的崗位需求。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指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未來“穩就業”的關鍵。“廣東可以進一步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還可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打造更多優質產業園區,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他建議。
近日,微信、中國信通院、數字中國研究中心聯合發布《微信就業影響力報告》。數據顯示,總部位于廣州的微信2018年帶動就業崗位2235萬個,其中,小程序成“就業大戶”,帶動就業182萬個。其中包括開發、運營、銷售、服務、管理等各種崗位,就業門檻逐步降低,重點人群得到幫扶。
省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我省服務業就業人員增員最多,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是拉動“四上”企業就業增長的主動力。今年3月末,廣東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同比增長9.0%,占全部“四上”企業就業人員比重的32.7%,占比同比提高2.4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就業人員同比增長11.9%,增幅比全部“四上”企業就業人員增速高10.8個百分點。其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增長33.5%,教育增長30.4%,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和房地產租賃經營業增長16.8%,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16.2%。
這也與廣東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相合。5月印發的《廣東省加快5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指出,要將5G高端人才納入各級政府急需緊缺人才引進目錄,推動省內高等院校、重點職業學校設立5G技術課程。
“兩個兒子畢業后來了深圳,都在做大數據軟件工程師,沒進去多久工資就有萬把塊,所以他們也很樂意在這好好干。”吳仁明說。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聯合阿里巴巴釘釘近期發布的《新職業——數字化管理師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顯示,當前數字化管理師從業人員已超70萬,其中87.23%的從業人員薪資是當地平均工資的1至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