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群眾住進新房、城鄉基礎設施不斷補齊、建筑業蓬勃發展……十年時間,廣東城鄉面貌持續改善,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照進現實。
住房城鄉建設事業關乎民生福祉與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狠抓主責主業,逐步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品質、搶抓機遇壯大建筑業、服務重大戰略……以實際行動踐行“兩個維護”,奮力推動全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
奮斗歲月
完善住房體系 逐步建立多主體供給制度
住房是重點民生問題。為讓更多群眾從“憂居”到“優居”,廣東逐步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
針對困難群眾住房需求,2012年出臺的《廣東省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創新方案》和2013年出臺的《廣東省城鎮住房保障辦法》,均提出以公租房解決住房保障對象基本居住需求。隨后,進一步擴大保障青年醫生、青年教師等公共服務領域從業群體。
新市民、年輕人也有了更多元居住方式,廣東在全國率先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其中廣州、深圳等10地市重點發展,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存量土地建設等5種方式廣泛籌建。同時廣東人口凈流入大城市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
隨著廣東構建起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越來越多困難群眾的住房需求得到保障。
住房公積金則讓更多職工圓了安居夢。廣東推動住房公積金信息化建設,提升服務效能,繳存人數和繳存金額等主要業務指標居全國首位。
另外,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房地產開發投資穩步提升,并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隨城鎮化穩步增加。并且,房地產帶動建筑、施工、建材等70多個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創造大量就業崗位。
針對疫情期間的住房問題,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暖企惠民,出臺住房公積金、住房保障減免租金等政策,截至8月底,全省共支持1184家企業、14.05萬名職工緩繳住房公積金4.13億元。
農村“安居宜居”保障也成效顯著。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將住房安全有保障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重大政治任務,貧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全面完成。同時,推動農村削坡建房風險點排查整治,截至8月底,全省已解除風險點邊坡威脅人數約23.6萬人。
協調城鄉發展 軟硬件補齊提升人居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城市與農村也日益協調發展,一大批真招、實招有效提升城鄉人居環境。
市民居住環境持續改善。廣東成立省城鎮居住社區人居環境品質提升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綠色社區創建、城市體檢、歷史文化保護、社區體育公園建設等。其中,連續2年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納入省十件民生實事,2020—2022年全省共開工改造超5500個城鎮老舊小區,惠及超145萬戶居民。
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夯實。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將水污染治理作為重要政治任務、重大民生工程,超常規補齊近40年來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歷史欠賬,納入國家監管平臺的527個黑臭水體消除黑臭。燃氣安全保障水平也得到提升,到2021年,21個地市全部通達天然氣主干管道,居民燃氣普及率超98%。還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全省城區內公園數量、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道路橋梁建設規模均居全國前列。同時,全程管理、全鏈提升、全域推進、全民參與的垃圾分類“廣東模式”初步形成,從2018年下半年起,扭轉了生活垃圾處理能力不足的局面。
“硬件”補齊,“軟件”升級。廣東城市治理水平進一步提升,推動城市管理領域大部門改革,開展“強轉樹”專項行動,建立完善城管執法培訓體系,并修訂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基準,提升執法公開透明規范化水平。
而針對農村發展短板,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則通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大力建設美麗鄉村,富有嶺南特色的鄉村風貌進一步凸顯。
圩鎮日益美麗。廣東將美麗圩鎮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組織1100余名專家成立團隊幫扶小城鎮建設。目前,全省圩鎮已100%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各地持續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共謀劃開展項目6643個,總投資估算約899億元。
同時,鄉村人居環境改善。鄉鎮生活污水設施建設運營管理逐步規范,從源頭治理農村污水;鄉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不斷優化,全省在運行的鎮級轉運站達1538座,“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收運處置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
農房和鄉村建筑風貌提升成效也逐步顯現。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編修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房設計圖集,建立健全鄉村建筑工匠培訓機制和補助政策,培訓合格鄉村建筑工匠約1.1萬人,他們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技術力量。
服務產業發展 推動廣東建筑業轉型升級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搶抓建筑業發展機遇,推進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增強建筑業企業綜合實力,支持企業“走出去”,實現建筑業整體蓬勃發展。
科學謀劃建筑業發展藍圖。2018年印發《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進一步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2021年出臺《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印發《廣東省建筑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構建起廣東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實施路徑。
全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深化粵港澳建筑業交流合作,指導、支持南沙、前海、橫琴3個自貿試驗區住建部門,制定便利具有港澳執業資格的建筑及相關領域專業機構和人才開業執業的管理辦法,目前已有120家港澳企業和791名港澳專業人士在三個自貿區成功備案。并配合開展內地與香港資格互認,試行港澳工程建設管理模式,推動珠三角9市在38個項目上實行粵港合作。
建造方式升級成效顯著。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邁出新步伐,廣東3個項目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為智能建造試點,17個案例獲評全國示范,全國第一批19項可復制經驗做法中廣東省占10項。
同時,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發展進入快車道。從2016年起,廣東裝配式建筑規模化增長,累計新建裝配式建筑面積2.14億平方米,覆蓋各種建筑類型。廣東建筑節能標準也全面執行,綠色建筑從“十二五”期間0.8億平方米到“十三五”期間超過5億平方米,建筑領域綠色低碳發展走在前列。
持續改革破解“痛點、堵點”。加快數字住建建設,全廳175項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及公共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理率達100%,125項行政許可事項(辦理項)全部實現辦事人“零跑動”。
同時,主動承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審批權限下放試點,深入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改革,精簡、整合審批流程,推行多規合一、多圖聯審、聯合驗收等,讓項目早落地、早投產。
多措并舉下,廣東建筑業企業和人才規模不斷擴大,并且10年來,全省388項工程通過“廣東省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驗收,4390項工法經評審認定為省級工法,建筑業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高漲。
賡續奮斗
推動全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
不負韶華,只爭朝夕。
站在新的起點上,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將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緊緊抓住“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建設重大機遇。
統籌好疫情防控和住房城鄉建設工作、住房市場和住房保障兩大體系建設、城市更新和鄉村建設兩大行動、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以及抓好改革發展穩定三項任務,在“增信心、防風險、穩增長、促改革、強隊伍”上下功夫,推動全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
毫不動搖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努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并推進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加快完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提升住房公積金服務水平。
當前,城市發展水平仍需繼續提升,未來要推進城市設施功能完善。適度超前開展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持續推進“新城建”。更要加快提升城市品質,穩步有序科學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健全城市體檢機制,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力度,加強城市綠化管理。
城市治理“軟實力”也要增強,要注意全面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建立城市建設管理監督巡查稽查制度,繼續抓好高鐵沿線路外環境整治。
廣東城鄉發展需更加協調,要扎實推進美麗圩鎮建設攻堅行動,鞏固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工作成效,加強農村房屋建設管理。
當前國家對低碳發展也作出要求,廣東要推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推動綠色建筑規模化、品質化發展,因地制宜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處置管理。
未來,建筑業要向更高質量發展。培育支持建筑業企業做大做強,推動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持續規范建筑市場秩序,深化粵港澳建筑業合作。并注意統籌行業發展和安全,深入實施城市建設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加強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生產監管,強化工程質量保障。
另外,還要提升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全力推進行業深化改革,改善營商環境。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深化理論武裝,切實提高政治能力,把“兩個維護”貫徹落實到住建工作各方面全過程。
一線案例
廣東歷史建筑重煥生機
建筑是重要的歷史記憶。近年來,廣東有序開展歷史建筑保護、活化利用,2021年全省已實現“歷史建筑縣縣有”的年度工作目標,并繼續將歷史文化保護納入省“十四五”規劃以及2022年省十件民生實事任務。
全省各地通過對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傳承,一大批歷史建筑被活化,煥發出新的生機。
走進佛山青田村,風水塘邊的一條青石板路映入眼簾,漫步其間,古樸的鄉村風韻撲面而來。這個村子位于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的西北面,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朝萬歷年間。
“我一直都住在村里,以前這條路很不平整,腿腳不好容易摔跤,現在路修得又平整、又好看。”村民劉瑞慶感慨。這條100米左右的道路由1700多塊青石板鋪建而成,每塊均有編號,盡量保持鄉村原貌。
這種不破壞原貌的保護在村里處處可見。青田村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對炮樓等歷史建筑進行保護,成為特色風景。同時,對古村落的私塾、祠堂等進行活化利用,引入文旅產業、文創店、研學基地等,青田村在當地愈發有了名氣。
同樣在珠海會同村,隨處可見青磚、灰瓦、飛檐,掛牌的歷史建筑,訴說著古老的歷史。
坐落在唐家灣鎮的會同村,是珠海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多年前曾因年久失修,淡出了大眾的視野。近年來,珠海將唐家灣鎮作為重要生態人文區域和歷史文化遺產地進行保護活化利用,積極修繕文物、古建筑,并挖掘文化內涵,保護、認定、掛牌歷史建筑。
這一過程中,當地保留、修繕村內的“三街八巷”建筑格局和“山—居—祠—街—塘”空間格局,參天古榕,會同祠、調梅祠、莫氏大宗祠和南北碉樓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保留完善。
同時在此基礎上引進大學,目前在珠海唐家灣,有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北師大珠海分校等4所高校,“大學小鎮”的建設讓古村有了更多活力。
會同村還對老建筑進行活化利用,比如祠堂修繕改建成村史館,建起會同閱潮書店、會同電影博物館等,成為有名的打卡地。
2021年3月,會同村被確立為第二批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包括莫氏大宗祠、會同祠等不可移動文物5處,紹廬、如彬莫公祠等歷史建筑4處,是嶺南傳統建筑與西方建筑特色交匯之所。
數讀
●全省共籌建公租房60多萬套、保障性租賃住房50多萬套(間)、共有產權住房近14萬套,發放租賃補貼近18萬戶
●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2013年的34.4平方米增加至2021年的38.8平方米
●2015—2020年完成39.7萬戶4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改造,2021年繼續完成3137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2022年下達3895戶改造任務
●全省累計新建城市污水管網4.93萬公里,超過去40年建設量之總和(2.55萬公里);累計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規模1279萬噸/日,較2012年歷史總量(1695.5萬噸/日)增長75%
●截至2022年7月,全省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達16.08萬噸/日,居全國首位
●2012年—2022年,全省建筑業總產值從6564.37億元增加至21345.58億元,年均增長14.0%,高于全國5.2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