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危運領域將率先建立事故“熔斷機制”,同時還將研究制定高速公路0時至6時危運車輛禁行政策。6月25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省應急管理廳、公安廳、交通運輸廳、生態環境廳、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對此前聯合出臺的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安全風險管控“十二項措施”進行解讀。
發布會上,省應急管理廳黨委委員、副廳長高涌濤介紹,自3月份我省推動系統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風險工作以來,截至目前,全省道路交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5.17%和14.64%,取得了階段性的積極成效。而由于廣東是化工大省和危化品道路運輸大省,接下來我省將全力推動這十二項措施落地。
此前,廣東的一些相鄰省份包括湖南、廣西均出臺了高速公路危運車輛夜間禁行的相關政策。發布會上,省公安廳交管局局長鄧正雨表示,我省制定相關政策,一方面是由于危運車輛夜間事故易發,發生在0時至6時的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占比接近四成;與此同時,危運車輛夜間事故危害大,救援難度也更大,可能加重危害后果。出臺相關措施,可以降低復雜交通環境對危化品運輸安全的影響,有效降低安全風險。另一方面,與周邊省份保持政策一致,有利于加強省際協作配合,消除危運車輛夜間長時間集中滯留停放在我省臨近省界服務區或高速公路主線帶來的安全隱患。
發布會上介紹,在運輸任務調度時,運輸企業就應根據托運清單的貨物信息,選擇與危險貨物性質、重量相適應的車輛以及駕駛員、押運員,并按要求派發運單。在正式運輸前,承運人應對運輸車輛、罐式車輛罐體、可移動罐柜、罐式集裝箱及相關設備的技術狀況以及衛星定位裝置進行檢查、做好記錄;運輸過程中還應按要求隨車攜帶運單。除涉密運輸外,必須采用電子運單。運輸任務完成后,駕駛員或承運人應將運單的狀態變更為完成,并同步提交到省級危貨監管系統。
省生態環境廳二級巡視員趙立軍介紹,要全面落實企業環境安全的主體責任,高速公路運營企業要建立環境應急處置隊伍,在經常發生事故的關鍵點儲備搶險堵漏、攔截、環境監測等應急物資裝備,一旦發生危化品交通事故,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同時還要制定完善服務區危化品泄漏專項應急預案。另一方面,要加強部門應急聯動協作。危化品道路運輸事故發生后,接報部門應第一時間通報生態環境部門趕赴現場,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交通運輸、水利、消防救援等部門要相互通報事故信息,共享應急資源,形成工作合力。
我省將綜合考慮服務區運行情況、周邊應急救援力量配置、是否便利危運車輛運輸、停放等方面因素,全力推進停放分類及臨時停放區域的設置工作。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為危運車輛提供合理的停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