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交通擁堵點,增加便民服務車、夜班公交,升級更新泊車服務……作為扎實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舉措,廣州市今年以來通過深入推動開展全市交通秩序大整治行動,改善組團內部交通微循環,暢通城市交通網絡,全市交通秩序及環境不斷改善,市民出行便捷的需求不斷滿足。
挪走小小消火栓 道路寬了更便民
在車水馬龍的新港中路與江海大道十字路口,集聚了省第二人民醫院等兩家大型醫院、赤崗地鐵站出入口和多個居民小區。但此前由于地鐵口路段擺滿了非機動車,還有一個彩票亭占據了地鐵口前的路面,留給行人的道路不過幾米。每天高峰時段,上班、上學、就醫的人潮都匯集到一起,熙熙攘攘如同“步行街”。“高峰時段地鐵口這里進進出出幾萬人都是有的。”負責該路段治理的海珠交警楊警官說。
由于人流量過大,常常過馬路的綠燈已經結束,行人都還沒有過完馬路,早高峰時段,車輛擁堵成為“常態”。
今年7月份開始,省第二人民醫院周邊開展了交通整治聯合行動,清理人行道上的非機動車、設置共享單車禁停區、增設非機動車分隔護欄……記者近日多次走訪了該路口,早上9點雖仍屬上班高峰,但在現場可以看到,盡管在地鐵口前人流量、車流量依舊很大,總體交通秩序較此前有所好轉。
尤其是對于路口兩旁的人行道,除了對非機動車停放進行了清理,聯合整治小組還聯系相關部門遷走了原本“杵”在地鐵口黃金位置的彩票亭,并把以前在人行道中間的一個小消火栓挪到了邊上。
“這里的人行道本來就很狹窄,還有個消火栓立在中間,早上人多的時候真的很不方便。”市民許女士說,“消火栓挪到路邊后,人行道寬了,走路更方便了。”
挪走一個消火栓,看起來是小事,卻折射出廣州整治交通秩序的溫暖情懷。而針對人流量大、綠燈已結束行人還沒通行完畢的問題,聯合整治小組還在原有斑馬線位置旁增設了過街斑馬線,讓行人過馬路更有效率。
泊車服務升級更新 解決車主出行“停車難”
“買車容易,停車難”是一線城市居民常有的感嘆。在黃埔區永和街道,街道利用“舊改”騰出的空地進行簡單改造,見縫插針地為周邊居民在村社旁、大路邊,提供了一個個口袋便民停車場,其中還包括6個占地面積共約6萬平方米的空地。
據了解,這些停車場可提供數千個臨時停車位,均為免費向市民提供。下一步,永和街道還將對其中具備一定基礎的臨時停車場進行升級改造,硬化地面、劃定停車位、安裝攝像頭、添置臨時停車場標識。
要解決“停車難”問題,規范停車費的收取也是關鍵一環。9月開始,廣州今年新出臺的《關于完善機動車停放服務收費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正式實施,明確了實行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管理的機動車停放服務收費標準,并對停車費相關減免政策進行規范。
同時,廣州還升級推出“廣州泊車”停車信息平臺應用,做好對外開放經營性停車場動態泊位信息發布,為市民停車提供泊位查詢、導航和預約等服務,方便就近停車。截至8月31日,“廣州泊車”小程序已在平臺上發布約1700家經營性停車場、近78萬個泊位的動態信息。
廣州在今年的交通秩序治理中還對搭建“網格化整治”機制進行了創新。全市搭建“11個區為大網格、177個鎮(街)為小網格”的網格化整治機制,全面排查梳理全市363個重點路口、184個重點路段及68個交通秩序黑點,十大交通秩序亂點、十大嚴管路段、十大事故多發路段和十大重點整治鎮(街)。通過“責任包干、聯合管理、全民勸導”以點帶面、以線帶面,把市域社會治理的觸角延伸到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前沿、最小單元。
數說廣州交通秩序改善成果
交通秩序持續好轉。截至9月,全市受檢路口總體守法率為90.54%,全市摩電頭盔總體佩戴率為76.53%,較3月份分別上升19個和43個百分點,實現每月穩步提升。
交通安全形勢穩中向好。今年以來(截至9月30日),全市發生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同比下降22.95%,較大及以上事故“零發生”。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全市累計完成84個路段74公里非機動車道改造,新建86.62公里機非隔離;完成交通擁堵點治理65個,完成“雙微改造”18個;完成新建、改造港灣式公交車站39個。
群眾出行需求不斷滿足。截至目前,全市便民服務車線路119條,線路長度達796公里,月均客流量196萬人次;夜間線路140條,線路長度達2697公里,夜班線路數量及里程居全國首位,月均客流量6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