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松口客家山歌)、木偶戲(梅縣提線木偶戲)、客家泥塑、梅縣區客家門神畫……近年來,梅州市梅縣區讓深藏于鄉野阡陌、都市街巷的非遺文化走進更多人的視野,讓浸潤著匠人匠心的古老技藝、民俗藝術煥發新的光彩。
今年,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從實驗區邁向保護區,成為廣東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對文化之鄉梅縣區來說,這個消息令人振奮。梅縣區是該保護區的重點區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文化之鄉”的美稱,連續5屆被國家文旅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于2020年成功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連續九屆躋身廣東省十強。
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的創建成功,標志著保護區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面對發展新機遇,梅縣區倍增干好工作、推動梅州加快建設文化名城的信心和力量。
讓有形文化留得住 全區客家圍龍屋有639座
“這個圍龍屋太令人震撼了!古色古香,真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來自汕頭的游客張玲麗一邊說,一邊拿起手機拍照。她眼前的圍龍屋正是位于梅縣區南口鎮僑鄉村的百年老屋南華又廬,全屋共有118間房,大小廳堂幾十個。
近年來,僑鄉村充分挖掘當地的客家文化、華僑文化,利用古民居和美麗的鄉村風景,組織了一系列鄉村游活動,讓資源優勢變成鄉村振興的資產優勢。
“隨著游客大量增加,我們村成立了僑鄉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眱S鄉村黨總支書記潘增明說,村民以戶為單位入股,采用“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模式進行運作,盤活古民居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發展鄉村旅游。
梅縣區有1000多年建制歷史,客家先祖在南遷過程中融合南北文化精髓創造了富有客家特色的地方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梅縣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267處,其中各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梅縣區博物館共有可移動文物藏品7136件,其中一級藏品有5件。
近年來,梅縣區突出對客家圍龍屋的保護,于2019年完成普查,將639座客家圍龍屋登記在冊,切實推進了實驗區整體性保護工作。
松口鎮南下村著名僑領張榕軒的故居——干蔭堂是當地圍龍屋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這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客家圍龍屋,梅縣區于2014年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其進行修繕,并布展成張榕軒紀念館。
同樣在松口鎮,位于圳頭村的仁壽莊,是傳統客家圍龍屋的典型代表,梅縣區引導業主歷時三年將其改造為客家特色民宿,推動傳統民居向鄉村民宿商業形態轉變,成為當地客家古民居保護活化利用的成功范例。
此外,梅縣區還突出對中國傳統村落——橋溪村的保護。該村由廣東寶麗華集團投資,保護開發成為“橋溪古韻”旅游景區,充分利用當地原生態客家民居民俗文化資源,依托周邊優美自然生態環境,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梅縣區通過修繕名人故居、打造名人紀念館,以及充分利用山水田園風光、客家古建筑以及客家文化旅游資源,讓有形文化留得住,打造“紅色+旅游”“鄉村+旅游”“農業+旅游”等模式,使之成為越來越多人來梅縣區旅游的“打開方式”。
讓活態文化傳下去 大力培育非遺傳承人才
剛踏進新城中心小學,陣陣悠揚婉轉的客家山歌從教室里傳出,山歌班的孩子們正有板有眼地學習山歌的唱腔及表演身段。
“山歌班以一學年為一屆,分為唱腔初級班和提高班,每屆會挑選出50名聲音條件比較好、對山歌感興趣的學生進入學校山歌初級班學習山歌知識和演唱基本功。學期末進行考核,不合格要淘汰,綜合素質高的進入提高班,主要由校外專業老師授課?!毙鲁侵行男W相關負責人介紹。
此外,學校還要求音樂老師充分用好山歌的校本教材,全校每個班級每學期至少要教會兩首客家山歌。如今,該校學生到小學畢業時,幾乎人人都能隨口唱出20多首地道的客家山歌,校園里“人人會唱山歌,人人喜歡山歌”正變成現實。
新城中心小學把客家山歌引進校園,是梅縣區努力培養非遺特色人才的縮影。在梅縣區文化館,每年暑期都有公益培訓班,培養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實施“名師帶徒”工程,壯大非遺傳承人隊伍。
自2006年全區非遺普查工作全面開展至今,挖掘了一批社會影響大、文化價值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9類54項,開展田野調查850多人次,保存項目線索60項。
“關鍵在人才培養?!苯衲?7歲的省級非遺項目梅縣提線木偶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巫啟勝說,為了更好地培養藝術人才,梅縣區木偶傳習所近年來采用“師帶徒”和“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夯實人才儲備基礎,提升藝術人才專業水平。同時,在當地實行“種子工程”,培養藝術苗子。
“木偶劇團和山歌劇團融合發展后,目前我們共有70多名團員,大部分為‘90后’,還有不少‘00后’。”梅縣區山歌(木偶)劇團負責人賴瑜明介紹,現在已有黎為藝、李嘉珍、廖佳萍、陸怡婷、聶瑜5名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梅縣木偶戲發展注入新活力。
其中,客家山歌(松口客家山歌)省級第二批傳承人盧月英收授學徒人數300多人。木偶戲(梅縣提線木偶戲)省級第三批傳承人巫啟勝收授學徒50多人。
據了解,梅縣區文廣旅體局一直依規做好各級非遺代表項目和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申報推薦工作,每年都向區各鄉鎮發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工作函,不斷挖掘梅縣區優秀非遺項目。
讓文旅融合有發展 “非遺+”讓保護傳承有新意
“非遺+旅游”“非遺+惠民”“非遺+產業”……從原汁原味地呈現展示到變化多樣的創新,近年來,梅縣區通過“非遺+”讓非遺文化有了“七十二變”,加速了優秀傳統文化出圈。
如今,非遺與景區“聯姻”的事例在梅縣區越來越多見。梅縣區以客都人家康養文旅綜合體為載體,引入3項國家級、2項省級、6項市級、4項區級共15個非遺項目落戶其中,使游客深刻體驗和感受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
除了客都人家,雁南飛茶田景區也將非遺表演搬進景區,戲臺上載歌載舞,戲臺下掌聲連連。
不僅如此,梅縣區努力創新非遺保護理念和方式,大力支持兩家文藝院團以文藝精品形式傳播梅縣區非遺文化。
例如,梅縣山歌劇團在獲批專業劇團至今十幾年的時間里,將客家山歌開展得有聲有色,創作和改變移植了4000多個?。ü潱┠?,在2008年至2018年期間,還創作排演了大型山歌劇《圍屋舊夢》《合家?!贰豆耪H恕贰洞呼[》,以及音樂劇《風雨白石龍》等劇目。
近段時間,由梅縣區山歌劇團創排的首部紅色題材大型客家山歌劇《血蝴蝶》(原名《九龍烽火》)正在緊張排練中,預計3月中旬跟觀眾見面。
再如,梅縣區木偶傳習所創作了人偶合一的提線木偶杯花舞《杯花聲聲迎客來》,梅州首部人偶劇《超級校園》,《三只小豬》《白雪公主》等兒童劇接連上演;《變臉》獲首屆中國木偶展演金獎,木偶舞蹈《封箱》獲廣東省第六屆嶺南舞蹈大賽表演金獎、作品金獎、創作金獎。
“我們大力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與旅游景區合作,通過演出等形式讓游客近距離感受非遺精髓,讓非遺成功‘嵌入’現代生活。”梅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外,他們還通過開設非遺公益培訓班、開展非遺故事征文活動、舉行非遺文化創意大賽等方式,為群眾打開一扇認識非遺、了解傳統文化的大門。
下一步,梅縣區將繼續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保護方針,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整體保護與活態保護理念,不斷擴大非遺傳承傳播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