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據“廣東省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粵公平)上線一周年”新聞通氣會消息,粵公平上線一年來,日均訪問量上升至29萬次,累計入駐市場主體5.8萬家,全省累計交易金額1.9萬億元,辦理移動數字證書達1.3萬份,辦理電子保函19萬單,替代現金投標保證金超560億元,省綜合評標評審專家庫專家人數達3.6萬人,提供專家抽取服務2.6萬次。
開展遠程異地評標 助力援疆援藏工作
“我們充分發揮數字政府在數據資源、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支撐能力,堅持以數字化賦能公共資源交易領域轉型升級,推動我省公共資源交易高質量發展。”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新聞發言人魏文濤說。
為提升數據質量,持續規范全程留痕的交易公開,我省修訂印發了《廣東省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系統數據規范2.0》,對交易數據共享的準確性、全面性、及時性以及平臺運行維護情況進行全面監測,為開展智慧監管打下數據基礎。“我們通過建設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平臺,推動對各交易主體和交易過程信息的全面記錄、實時交互,確保交易記錄來源可溯、去向可查、監督留痕、責任可究。”佛山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黨組副書記、市行政服務中心主任盧偉杰說。
據介紹,粵公平上線以來,廣東升級優化了平臺的“交易公開”欄目,推行工程建設項目招標計劃、招標公告、資格預審公告等全省統一模板,公開各類依法應當公開的信息,實現公共資源交易數據全流程透明、全環節公開、全過程留痕,讓市場主體全面獲取每個項目信息,實時掌握項目進度情況。
例如,肇慶市通過與粵公平場地音視頻管理平臺對接,實現開評標過程的“現場直播”及“事后回放”。“監管部門可通過粵公平實時觀看或回放開標過程,若發現不公平、不規范行為,可通過相關渠道反饋給職能部門跟進核查。”肇慶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副局長鐘傳鋒說。
此外,廣東還持續優化移動數字證書服務和電子保函應用,降低市場主體交易成本。除了支持廣州、深圳參加招投標領域數字證書全國跨區域兼容互認試點,廣東還不斷拓展全省移動數字證書互認應用場景,目前,單個證書費用已從600元降至200元,省外企業辦理時長從5天降至10分鐘,省內企業實現即辦即用。
在開展遠程異地評標方面,省交易控股集團、廣州、中山、韶關、東莞、惠州、陽江、云浮與新疆阿勒泰、西藏林芝開展跨省遠程異地評標合作,助力援疆援藏工作。
“一年來,我們積極開展遠程異地評標合作,實現了省內各地市合作全覆蓋,同時積極開展跨省合作,已先后與黑龍江佳木斯、西藏林芝、內蒙古呼和浩特、湖北武漢等32個省外地市簽約合作,并完成遠程異地評標項目77個。”中山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副局長梁宏韜說。
醫療器械采購將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
近期,粵公平新上線了交易風險防控預警功能,該功能通過對交易數據進行充分的集成、整理、挖掘,根據關鍵指標建立數學模型,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智能挖掘交易過程中潛在的圍串標異常風險,對高風險跡象進行自動預警。
在這方面,珠海市依托粵公平,構建政府投資工程項目信息化預警指數(PRAI)體系,開發建設公共資源交易“數預警”平臺。珠海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黨組成員、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主任賈艷琛介紹:“平臺上線以來,共跟蹤招標項目4943例、交易主體9587個。”
同時,廣東不斷豐富粵公平碼的應用場景,為監管部門對公共資源交易全過程在線實時監管提供便利;還上線了電子檔案查詢服務,助力監管部門提高處理投訴、查辦案件的效率。此外,近期還上線了專家考核評價、繼續教育功能,以確保評標專家認真、公正、誠實、廉潔、勤勉地履行專家職責。
接下來,廣東將繼續優化風險防控模型,探索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投標文件進行智能比對分析,重點關注標書雷同、投標報價呈規律性差異等高風險跡象,助力行業監管。
“今年,我們將開展全省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服務能力第三方評估,進一步強化平臺的公共服務定位,推動各地提升服務水平,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優質的公共資源交易服務。”魏文濤介紹,此次評估分為自我評價、初步審查、實地評估、專家評審、評估公示、工作總結6個階段,預計10月中旬公示評估結果,將從平臺標準化服務能力、規范化運行能力、便利化實施能力、數字化應用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5個方面進行評估。
今年我省還將修訂《廣東省公共資源交易目錄》,將適合以市場化方式配置的公共數據有償使用、醫療器械采購、疫苗采購等納入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進一步擴大平臺覆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