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東省醫療保障局消息,2020年,廣東將認真落實國家關于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的有關要求,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提升醫療保障公共服務水平。
最新數據:98%的人參保了
省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廣東全省醫療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截至2019年,全省基本醫保參保人數為1.078億人,總體參保率達98%以上,實現制度和人群兩個全覆蓋。
同時,待遇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全省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分別為87%、76%。擴大門診特定病種范圍,將28種診斷明確、治療周期長、費用較高的疾病的門診治療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免起付線,按住院比例進行報銷。開展普通門診統籌,全省政策范圍內的門診報銷比例超過50%,保障群眾常見病和多發病。全面實施大病保險,大病保險起付線降低到上一年度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政策范圍內支付比例提高至不低于60%,并向困難群體傾斜。
助控疫情:“三率先一提高”織密“醫保網”
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廣東省醫保局出臺了一系列特殊醫保報銷政策,切實織密疫情防控“醫保網”。
“三率先”:
一是在全國率先將確認疑似參保患者發生的符合國家、省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制定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的藥品和醫療服務項目費用,全部臨時納入特殊醫療保障范圍,實現確認疑似和確診的參保患者就醫“全覆蓋”,解除患者救治的后顧之憂。
二是在全國率先將新冠肺炎篩查對象納入特殊醫療保障范圍,實現符合規定的新冠肺炎CT篩查、核酸篩查零自費,大大推動“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助力遏制疫情的擴散和蔓延。
三是在全國率先做好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工傷認定前的醫療保障工作,待認定工傷后,再與工傷保險基金結算,消除廣大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的后顧之憂。
“一提高”:
大幅提高篩查對象、確認疑似、確診參保患者醫療保障水平。將全部醫療費用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取消基本醫保起付標準,按一級醫療機構住院報銷比例支付,不設年度最高支付限額,發揮醫療救助資金的兜底保障作用。
據了解,結合本省實際,省醫保局提出境外回國人員新冠肺炎輸入病例醫療費用支付有關問題的意見,規范境外來粵返粵人員醫療保障政策,積極防范輸入性風險。
優化服務:處方藥量放寬到3個月
疫情期間,省醫保系統優化醫保經辦服務,加快基金預撥和結算工作。
為切實減輕醫療機構墊付壓力,提高醫保基金預付額度。疫情期間,全省共預撥定點救治醫療機構醫保基金22.20億元。支持定點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享受門診慢性病特定病種的參保人,在經批準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互聯網復診的網上就診診查費和藥品費用,均納入醫保統籌基金支付范圍。
支持醫療機構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增加單次處方用藥量,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經診治醫生評估后,將處方用藥量放寬至3個月度地減少人員接觸,防止疫情傳播,保障自身健康。
復工復產:減征、降費、延繳“組合拳”
為全力支持省疫情防控大局,助復工復產,省醫保局及時出臺并落實醫保降費政策。
省醫保局會同省人社廳、省財政廳、省稅務局聯合印發《關于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的實施意見》(粵人社發〔2020〕58號),通過減征、降費、延繳“組合拳”,最大限度減輕企業繳費負擔,提供便利服務,全力支持企業復工復產。通過對職工醫保單位繳費部分減半征收和階段性降費政策,預計可為企業減負422億元。
醫保扶貧:貧困人員參保補貼標準提到250元/人年
省醫保局組建以來,高度重視醫療保障扶貧工作,發揮醫療救助托底功能,將其列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確保貧困人員應保盡保。
全面落實了貧困人員參加城鄉居民醫保的個人繳費財政補貼政策,貧困人員個人應繳納的城鄉居民醫保費用政府給予全額補貼。資助標準從2013年的50元/人年,逐年提高到2019年的250元/人年。
資助參保對象從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擴大到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和低收入救助對象,確保做到貧困人口全覆蓋。
針對貧困人員的實際困難,開設參保“綠色通道”,允許中途參保,實行“先登記參保、后補助繳費”,從完成參保登記、做好身份標識之日起即可享受醫保待遇。
據統計,2019年,全省支出醫療救助資金6.96億元用于資助困難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資助參保人數305萬人。
(二)充分發揮醫療救助托底保障功能。
廣東連續8年將提高醫療救助水平列入省政府和各地政府十件民生實事內容,2019年,全省共支出醫療救助資金26.5億元用于門診和住院救助,救助困難群眾321萬人次。
提高住院救助比例。逐年提高低保對象等醫療救助比例和救助標準,政策范圍內住院醫療救助比例目前已提高到80%。同時,進一步降低醫療救助門檻,取消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醫療救助起付線,免收住院押金。
開展門診醫療救助。對因患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或者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長期門診治療,導致自負費用較高的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等救助對象開展門診救助,救助比例參照住院救助標準。
建立“二次救助”制度。對經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報銷后,個人負擔的總醫療費用仍然過重影響基本生活的貧困人口,對其自付合規費用和自費費用,在年度救助最高封頂線內給予“二次救助”。
將因重特大疾病造成災難性支出的家庭納入支出型醫療救助對象范圍,提高救助水平。
全面推進醫療救助市級統籌。為解決以往醫療救助工作各縣區間存在差異性和不平衡,容易引發不同人群和區域之間攀比的問題,我局要求各地級以上市要統一全市的醫療救助的比例、救助標準以及醫療救助年度封頂線,并加快推進醫療救助基金市級統籌制度。截至2019年底,所有地市均已統一各縣區的醫療救助政策和相關標準,并已基本完成醫療救助市級統籌工作。
廣東全面實現異地就醫“一站式”結算
據了解,廣東異地就醫聯網直接結算業務自2015年10月開展以來,各級醫療保障經辦機構通過簡化異地就醫備案手續,推動更多定點醫療機構上線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平臺等多種方式,持續優化異地就醫結算服務,跨省和省內異地就醫結算量、結算金額不斷攀升,結算量排在全國前列,極大減輕異地就醫參保人員資金墊付壓力。
2019年9月,全省在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已實現直接結算的基礎上,全面實現包括醫療救助在內的全部醫療保障內容的“一站式”結算。目前省內21個地市均已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一站式”住院結算。
自2019年9月20日起截至2020年2月29日,省內異地就醫“一站式”結算16705人次,醫療總費用3.65億元,醫療救助資金支付4645.16萬元。
2019年全年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160萬人次,結算醫療費用354億元,醫保支付201億元,大大減輕了困難群眾就醫墊資、跑腿負擔。
今年擬落實增加補助標準
今年省醫保局將認真落實國家關于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的有關要求,深入推進醫保精準扶貧,做好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與醫療救助的銜接,發揮醫療救助資金的兜底保障作用,進一步減輕貧困人員負擔。全力推進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醫療機構上線,研究門診特定病種和普通門診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和異地就醫支付方式改革。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進一步提升醫保治理水平、促進醫療保障高質量發展,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