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省委、省政府決定投入500億元,全面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升級建設47家中心衛生院是其中的“頭號工程”。至今,全省47家中心衛生院全面完成升級建設任務。
大樓建起來了,病房寬敞了,人才入駐了,省城專家來了,新技術開展了……三年來,從縣到鎮村,廣東三級基層醫療體系建設取得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群眾家門口的醫院舊貌換新顏,就醫體驗感與獲得感有了明顯提升。
鄉鎮醫院變形記:從“小舊破”到“高大上”
62歲的河源市紫金縣藍塘鎮中心衛生院變“年輕”了。作為廣東升級建設的47家中心衛生院之一,2020年5月,醫院整體完成搬遷,掛牌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在藍塘鎮中心衛生院工作了14年的普外科醫生賴鐵鋒如今充滿了干勁。
之前,由于醫療服務能力不足,當地的不少病人不得不外流,錢花得更多了,也容易加重病情,延誤治療,這讓他感到尤為心痛。
“如今,同樣的情況,我們可以不再將病人轉院了!”賴鐵鋒充滿信心。
信心不僅來自醫院硬件條件的改善,更來自引進人才帶來的業務面貌的煥然一新。
僅在他所在的外科,就引進了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骨科專家陳庠侖和普外科專家陳鋼,以及河源市和平縣人民醫院的泌尿外科專家王傳華。
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全力幫扶下,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醫療技術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具備了開展泌尿、普外、婦產、肛腸等傳統及腔鏡微創手術的技術條件。
軟硬件條件全面升級,社保政策也給了強有力的支持。居民在中心衛生院看病報銷比例達到92%,更多的居民愿意留下來看病。
舊貌換新顏:平均每家能夠治療近1400種病種
像河源市紫金縣藍塘鎮中心衛生院這樣的嬗變,正在南粵大地處處發生。
一直以來,廣東醫療衛生服務的短板在基層,強基層對于提高廣東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至關重要。
2017年,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明確三年各級財政統籌投入500億元,實施七大類十八個項目,軟硬件同步推進,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47家中心衛生院升級建設是其中的首要任務,也是重中之重。
該項目在40萬—100萬常住人口的縣(市)選擇一家中心衛生院、100萬以上常住人口的縣(市)選擇兩家中心衛生院,按照200張床位以上的規模,每家平均投資1.8億元,升級建設成為中等水平的縣級綜合醫院,使其成為縣域次級基本醫療衛生中心。
各級財政統籌安排96.12億元,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廣東將該項工作列為省十件民生實事加以推動。
在全省上下一致努力下,47家中心衛生院升級建設項目2017年全部動工建設,2018年8月28日第一家升級建設的中心衛生院開業。2019年底,47家中心衛生院全部開業。
如今,基層衛生院舊貌換新顏,釋放了新活力。
醫院面積變大了。47家中心衛生院有35家異地新建,房屋建筑總面積達171.2萬平方米,其中門診業務用房34.1萬平方米、住院用房62.1萬平方米,分別增長330%、333%。
平均每家中心衛生院業務用房面積達3萬平方米,基本達到中等縣級人民醫院平均水平。38家擁有獨立的住院大樓、36家擁有獨立的門診大樓、8家擁有獨立的手術大樓,全部配置遠程醫療設備。
鄉鎮衛生院也有高精尖設備了。家門口就能看常見病多發病了。目前47家中心衛生院的一級診療科室得到健全,二級科室設置不斷擴展,已有32家中心衛生院形成了特色專科。47家中心衛生院中平均每家能夠治療近1400種病種、開展100余種手術和診療,其中31家已具備完成部分高難度三、四級手術的能力。
人才建設組合拳:醫生、護理人員分別增長45%、50.8%
當中心衛生院升級建設的工地如火如荼,一棟棟大樓拔地而起,不少人最為擔心的是,“醫院建好了,人才從哪里來?”
一直以來,衛生人才缺乏是制約基層醫療發展的瓶頸。為了讓這47家中心衛生院盡快形成服務能力,廣東未雨綢繆,堅持軟硬件同步建設,確保基層人才“招得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2018年5月,廣東省制定了《廣東省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2019年又出臺了《廣東省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增量提質實施方案》。
在推進“千名高校畢業生下基層計劃”“訂單定向培養大學生”等基層醫療人才引進組合拳政策時,廣東優先考慮47家中心衛生院人才需求,并選聘100名首席專家作為升級建設中心衛生院科室帶頭人,衛生人才基礎逐步夯實。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骨外科首席專家陳庠侖即是其中之一。
如今,47家中心衛生院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萬人,其中醫生3384人、護理人員4356人,分別增長45%、50.8%;擁有高級職稱執業(助理)醫師從改造前的197人增加到目前的451人,增幅高于全省縣級醫院平均水平,人員流失率明顯降低。
包括升級建設的47家中心衛生院在內,我省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行“公益一類財政供給、公益二類績效管理”,人員實行“統招統管統用”,切實落實基層績效工資制度的“六個允許”,基層醫務人員的收入明顯增高。47家中心衛生院全部納入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實現縣域醫療衛生服務同質化均衡化。
廣東還在基層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全科醫生特設崗位,省財政按照初級職稱給予6萬元/人·年,中級職稱10萬元/人·年,副高職稱15萬元/人·年,正高職稱20萬元/人·年,分類安排補助資金,吸引全科醫生扎根基層。
廣東還逐步提高山區和邊遠地區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崗位津貼,2018年人均每月津貼達到1000元。對取得中級職稱后在粵東西北地區基層連續工作10年的緊缺專業人才,直接認定為基層副高級職稱。
如今,47家中心衛生院的服務能力大大增強。共計擁有床位編制1.3萬張,實際開放床位1.1萬張,平均每家237張,較建設前增長82.3%,預計單日可提供0.6萬人次住院服務,開展近600臺手術,單日可以為居民提供2萬人次門診服務。
下一步,各地將根據實際分步開放新增床位、診療科目和儲備衛生技術人員,用2—3年時間將中心衛生院打造成次級縣域醫療衛生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