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迎咀村,村干部和民兵按照“四個一”工作機制,安排專人對村中的獨居老人、小孩進行“緊急轉移”;北江大堤蘆苞段水域,由摩托艇和橡皮艇組成的水面搜索編隊與攜帶熱成像儀的無人機配合,以“1”字隊形快速前往“受災”水域……4月27日北江流域防汛搶險綜合演練中的這些場景,也是廣東防災工作機制不斷完善的生動體現。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8日至14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全國防災減災日的主題是“防范化解災害風險、筑牢安全發展基礎”。
近年來,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廣東建立了統一高效、協同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更以全省全面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為契機,扎實提升基層防災減災救災綜合水平。目前,全省創建了1366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居全國首位;同時還在全國創新提出開展行政村(社區)防災減災“十個有”建設,為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和我省高質量發展筑牢安全底線。
創建綜合減災示范社區數量全國居首
“真沒想到銅鑼、鐵鏟等器材工具,有一天能派得上用場。”珠海市鈺海社區黨委書記梁敏華告訴筆者。回憶起2017年8月的臺風“天鴿”,他仍心有余悸。那場臺風吹倒、吹折了鈺海社區900多棵樹,整個街道一片狼藉。好在從2015年起,該社區就開始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到2017年創建成功。臺風前,居民早已接到社區預警并做好了準備,臺風過后,社區迅速組織各方力量,很快就恢復了社區正常的經濟生活秩序。
以此為契機,鈺海社區還構建完善了社區的組織領導機構、編制了完善應急預案、構建了應急物資倉庫、制定了“一紙預案”、明確了職責任務等,再加上多種形式的宣傳和經常性的演練,社區防災減災水平跨上了新臺階,成功處置了一次又一次臺風、洪澇等災害。
村居是防災減災的最前一道防線,這道防線一旦失守,所能挽回的損失都是極為有限的。對于比城市社區的防災減災水平更為薄弱的鄉村,廣東按照《廣東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創建示范社區向鄉村傾斜。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全省有120個行政村(社區)成功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居全國首位,基本實現了每個鄉鎮至少有1個村(居)開展示范社區創建。
在此過程中,廣東省大力開展災害風險網格化建設,制定行政村(社區)災害監測預警制度,推動更多防災減災救災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到基層社區,極大地提升了城鄉社區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水平和能力。
同時,廣東還積極整合減災委員會各成員單位的防災減災資源,支持指導社區做好創建各項工作,不斷深化創建活動內涵。
數據顯示,在一批示范社區的帶動下,2020年全省共766個社區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創歷史紀錄。
“十個有”建設彌補防災減災救災薄弱環節
如果說廣東省全面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的創建是提升基層防災減災能力的第一步,那么在全國率先提出行政村(社區)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十個有”建設,則是我省深入推進行政村(社區)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升的再出發。
“十個有”都有些什么?廣東要求行政村(社區)防災減災要有組織體系、有大喇叭、有警報器、有避難場所、有風險地形圖、有明白卡、有應急通訊、有應急照明、有小冊子、有宣傳欄。
具體怎么做?廣東組織編制了“十個有”建設模板,明確了“十個有”建設內容,統一規范了建設要求和標準,并安排專項資金打造基層防災減災救災的樣板村、樣板鎮,通過試點先行、以點帶面,推進基層綜合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5572個行政村(社區)開展了“十個有”建設,占比58.4%,有效彌補了基層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薄弱環節,為基層第一時間應對處置災害事故發揮了重要作用。按照計劃要求,廣東到2021年全省行政村(社區)要實現“十個有”建設全覆蓋。
在提升基層防災減災救災綜合水平方面,廣東還全力支持首批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縣汕頭市南澳縣的創建,通過省市縣三級聯建的方式,統籌各方資源,將其打造為廣東綜合減災“名片”,推出“廣東范本”。除了汕頭市南澳縣,深圳市鹽田區、珠海市金灣區、江門市江海區、肇慶市端州區、清遠市陽山縣5個縣(區)也于2020年開展示范縣創建工作。
為有效提升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廣東還組織編印了《廣東省防災減災手冊》,手工繪制、圖文并茂的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了23類自然災害和常見事故,幫助公眾認識災害事故、掌握避險自救技能。該手冊不僅印刷紙質版分發各級各地,還制作為線上電子書在全省甚至全國廣泛傳播。
修訂完善應急預案打好“主動仗”
2019年,我省出臺《廣東省防汛防旱防風條例》,這是全國首部三防工作地方法規。今年4月,我省印發了新修訂的《廣東省森林火災應急預案》《廣東省防汛防旱防風防凍應急預案》,以此完善我省森林防滅火工作體制機制和防汛防旱防風防凍應急管理體系。
根據這兩份應急預案,對森林火災預防和撲救工作中責任不落實、發現隱患不作為、發生事故隱瞞不報、處置不得力等失職瀆職行為,將依法追究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等責任。防汛防旱防風防凍工作亦實行行政領導責任追究制度,對在搶險救援中有立功表現的個人和單位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失職、瀆職人員,依規嚴肅追責,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廣東是林業大省,森林面積約1.6億畝,森林覆蓋率接近全省國土面積的60%。近年來,全省森林資源持續穩定增長,森林面積、蓄積量大幅增加。平均每年5.3個登陸臺風在帶來豐沛降雨的同時,也給林區留下巨量的倒木導致可燃物載量急劇增加,增高了森林火災風險。因此對森林火災“早預警、早響應、早發現、早處置”的應急救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廣東森林火災應急預案》將森林火險預警級別劃分為4個等級,由高到低依次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表示。
“《廣東森林火災應急預案》的修訂立足新形勢新任務對應急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堅持‘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充分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的牽頭抓總作用。”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在修訂完善過程中,發揮省森林防滅火指揮部敢統、善統、能統的作用,強化應急指揮的“三個支撐”,將“統”字訣貫穿整個《應急預案》,推動應急救援進一步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
《廣東省防汛防旱防風防凍應急預案》則適用于防汛防旱防風防凍工作,強調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