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性猝死,是指由各種心臟原因引起的以意識喪失為先導的自然死亡,心臟性猝死發生時往往十分兇險,患者命懸一線,有效搶救時間極其短暫。
汕頭市衛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各相關部門正致力于提高全民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全市心源性猝死的救治率和社會急救水平,完善社會急救體系建設,降低自然災害、生產事故、突發事件等所致傷亡率,進一步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身體健康。
通力合作??
爭分奪秒跑贏“死神”
“滴—嘟—滴—嘟—”夜色中,一陣急促的救護車警笛聲在汕頭市一體育館前響起,一名已不省人事的病人被快速送上救護車。上車前,這名病人已接受3次AED除顫和持續胸外按壓。而在汕頭市中心醫院,急救團隊已經就位,準備病人到院后立即展開施救。
這緊張的一幕發生在11月20日晚。當天21時15分許,一名羽毛球友在打球后與人聊天時,突然不省人事,身體傾倒,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慶幸的是,附近球場運動的人群中,剛好有數名醫生,聽到工作人員呼救后他們迅速響應。
“我們聽到了馬上就跑過去,立即展開施救。”汕頭市中心醫院腎內科副主任醫師王加偉介紹,病人當時頸動脈沒有脈搏,判斷為心跳驟停,需要立即進行心肺復蘇,于是他和同行的醫生朋友們把病人放在平坦地面,接替進行胸外按壓。考慮到病人有惡性心律失常,于是他們向場館工作人員要來了配置在場館的AED(自動體外除顫儀)為病人除顫。
汕頭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在接到報警后,第一時間指派汕頭市中心醫院出車。21時16分,醫護人員在1分鐘內即備妥各類急救設備,出車前往現場救治。汕頭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郭舜奇介紹,120救護車上配備了機械式心肺復蘇機,保障了車輛在快速行駛中也能高質量進行心肺復蘇;而急診重癥監護病區(EICU)團隊已在醫院做好充足準備,為重癥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體外呼吸與循環的體外膜肺氧合(ECMO)團隊也都已到位,準備隨時參與搶救。
當晚在急診科接診病人的發熱門診副主任趙賢武介紹,接到病人的第一時間,急診團隊立即展開救治,同時采集病史進行緊急評估。在循環按壓近10分鐘后,病人恢復竇性心律。根據心電圖結果,病人確診急性心肌梗死,于是急診團隊立即啟動胸痛中心綠色通道,心血管介入團隊立刻到場,準備進行介入手術,打通梗塞的冠脈。“開通冠脈是越早越好。時間就是心肌,早一秒都可以挽救病人更多瀕死的心肌!”趙賢武介紹,從病人送入急診大門到介入團隊首次放入球囊打通梗塞血管用時僅30分鐘左右,遠遠快于國際約定的黃金“門球時間”90分鐘。
從病人在場館被及時發現異常,到在場醫生第一時間準確判斷與急救,工作人員取來AED除顫;再到汕頭120第一時間指派警情,汕頭市中心醫院快速出車,病人到院后各科室默契合作。這一場緊急搶救,完美詮釋了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的無縫銜接。急診重癥監護病區(EICU)副主任盧森榮介紹,經過多科室的通力合作,病人病情穩定,神智恢復清醒,整體上預后良好,正在進一步積極治療中。
加強培訓??
普通市民培訓后也能施救
郭舜奇介紹,在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中,各方無縫銜接是病人能夠及時挽回生命并取得良好預后的原因。他介紹,心跳驟停發生后,每過去1分鐘,病人搶救的成功率就下降約10%,即搶救的時間窗口只有10分鐘。更重要的是,當心跳驟停發生后的4分鐘,腦細胞將因缺血出現不可逆損害,所以在4分鐘內及時搶救對病人的恢復有著重要意義,有著“黃金4分鐘”的說法。
“我們呼吁社會公眾,要積極參加急救技能培訓,還要在遇到突發情況時敢于及時施救。”郭舜奇介紹,普通市民只要接受過專業的急救技能培訓,都能夠進行心肺復蘇并使用AED,能在專業醫護人員到達前展開施救。
據了解,目前,汕頭正加大政府主導統籌民眾急救培訓的力度。汕頭市衛生健康局牽頭組織汕頭市120指揮中心、市中心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汕大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汕大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等單位急診科專家及醫學技術骨干組成培訓專家組及教學團隊,根據不同的培訓對象和單位具體情況,設置培訓內容,突出普及群眾性自救互救常識與現場急救基本技能。通過培訓心肺復蘇術、AED的操作以及家庭常見急癥的應急處理等,有效促進公民急救技術的提高,達到自救或救人的多贏效果。同時,聯合有關部門持續開展應急救知識培訓、公益宣講、主題宣傳活動,以提升院前急救意識與公眾參與率,切實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作貢獻。
此外,汕頭市紅十字會也建立起由紅十字會總會認證的有專業培訓師資格的專業救護培訓師資團隊,以“紅十字‘救’在身邊”為主題,持續開展應急救護培訓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進學校和進農村“五進”活動,為社會公眾開展應急培訓,增強市民安全防范意識,提高群眾的應急救護能力。
郭舜奇呼吁,市民朋友應積極參與急救培訓,掌握急救技能。他鼓勵每一位掌握急救技能的市民,在遇到他人心跳驟停時,要緊急伸出援手,敢于及時實施急救。他提醒,《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第184條中“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規定,確認了緊急救助行為可以作為免責事由。因此,接受過規范急救培訓的市民朋友在緊急施救時,不必有過多顧慮。
完善建設??
加快公共場所AED配置
回顧這一次急救的現場,當病人不省人事時,是王加偉和同行的醫生朋友接力為病人進行胸外按壓。接受過急救培訓的市民都知道,胸外按壓是個“體力活”:每分鐘的頻率約為100至120次。千鈞一發之際,體育場館工作人員及時取來配置在館內的AED,大幅提高了這場緊張的院前急救的質量。
汕頭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副主任郭丹鳳介紹,這也是自2020年汕頭市在人群密集、影響性較大的公共場所配備AED以來,首例使用AED成功拯救猝死患者的案例。
目前,汕頭市已在學校、機關、大型商業綜合體、工業園區、旅游景區、體育場館、車站等公共場所配置AED163臺。市民群眾當發現身邊人心臟驟停時,可以通過“汕頭AED”微信小程序或地圖導航軟件,第一時間導航取用AED。在120救護車專業急救人員到達之前,盡早的心肺復蘇、撥打120呼救、及時使用AED除顫等,對提高院外心臟驟停患者的生存率,改善臨床預后十分關鍵。
據汕頭市衛生健康局消息,該局將組織以現有163臺AED為基數,按全市人口密度、人員流動量等因素及以循序漸進的原則,至2025年底在全市各人群密集公共場所增配400臺AED。其中,2023年將計劃完成在初高中學校、機關、社區、大型商業綜合體、旅游景區、農貿市場等公共場所配置100臺AED,2024年和2025年分別配置150臺。
汕頭市衛生健康局還牽頭120急救指揮中心將全市公共場所的AED接入統一AED云管理平臺,統一標志標識、統一設置規范、統一管理流程,實現AED位置信息、配置單位、功能狀態、日常檢查、維護保養、使用記錄等在線管理。采用遠程“互聯網+AED”技術管理,一旦有人拿取AED,機箱就會自動聲光報警。AED開機使用時,AED云管理平臺管理人員接到報警信息,即可通知配置單位在崗人員前往現場急救,實現AED設備的智能化、全生命周期遠程管理。
此外,汕頭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還將落實新建樓宇和新建住宅小區安裝AED,把AED的安裝和物業人員的救護培訓,作為新建樓宇和新建住宅小區的基本配建標準,打造集急救設備、物業人員急救技能認證上崗及應急救護知識科普于一體的安全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