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深圳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二次會議審議的《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修正案(草案修改稿)》(下稱《修正案(草案修改稿)》),擬要求市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發布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指南,制定合同范本、維權流程等操作指引,鼓勵企業加強風險防范機制建設。
《修正案(草案修改稿)》擬增加承辦單位在展會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責任,將展會主辦單位在展會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責任擴大適用至展會承辦單位。
同時,草案修改稿鼓勵保險機構開展知識產權境外侵權責任險、專利執行險、專利被侵權損失險等保險業務,防范知識產權風險;支持志愿者組織以及志愿者參與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活動,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知識產權保護治理。
此前,《修正案(草案)》參照國家2019年4月修改的商標法以及正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專利法修正案(草案)和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有關懲罰性賠償幅度的規定,對故意侵犯知識產權情節嚴重的五種情形明確可以適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而考慮到國家專利法修正案(草案)和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目前仍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階段,尚未公布施行,《修正案(草案修改稿)》不再明確規定懲罰性賠償的具體倍數,改為“故意侵犯知識產權情節嚴重的,人民法院依照國家法律的規定決定適用懲罰性賠償”。
本次草案修改稿還對懲罰性賠償的具體情形作了修改完善,在原定的五種情形基礎上擬新增一種情形——“拒不執行本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的禁令,導致權利人損失擴大”,其中提及的條例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權利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投訴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市主管部門或者其他管理部門對有證據證明存在侵權事實的,可以先行發布禁令,責令涉嫌侵權人立即停止涉嫌侵權行為,并依法處理。
此外,《修正案(草案修改稿)》擬規定市人民政府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知識產權保護交流與合作,推動知識產權保護跨境協作、糾紛解決、信息共享、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等工作;明確人民法院應當深入推進知識產權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審判機制改革,完善知識產權案件上訴機制,并建立健全全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案例指導機制和重大案件公開審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