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提示]手足口病防控常識
>> 衛生部發布《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兒童感染腸道病毒EV71引起的非法定報告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可引起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多數患者可以自愈。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后大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
EV71主要經糞口途徑和接觸傳播,傳染性強,潛伏期為2天至7天,病程一般為7天至10天。EV71感染引起重癥的比例高于其他類型腸道病毒,重癥患兒病死率較高。目前尚無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
臨床癥狀
發熱
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皮疹、潰瘍等
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致命性并發癥。
傳播途徑
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
唾液、皰疹液、糞便中的病毒可經手或借助被污染的毛巾、牙杯、玩具等,經口傳播。
與患者同居一室最易被感染。
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經口感染,并常造成傳播。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以飛沫形式,經呼吸道可以感染新的易感者。
易感人群
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
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及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
護理須知
手足口病如無合并癥,只要及時治療,多在一周便可痊愈。
在患病期間,應加強患兒護理,注意口腔衛生,進食前后可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食物應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品為宜。
手足皰疹部位避免摩擦、擠壓,要勤剪指甲、勤洗手、避免不良洗滌液的刺激。
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腦炎、腦膜炎等,患兒應及時就診、復查。
個人預防
●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處理污物;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兒童出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癥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學校防控
●本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后應立即洗手;
●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采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采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