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發布住房城鄉建設年度報告 探索廣東特色新型城鎮化
廣東發布住房城鄉建設年度報告
先行先試探索廣東特色新型城鎮化
日前,《廣東住房城鄉建設年度報告(2014)》(下稱“報告”)出爐。報告顯示,1978年以來,廣東城鎮化率從16.3%提升到2014年底的68%,在全國率先基本達到發達國家在城鎮化穩定發展階段的水平,先行先試探索出很多先進的發展經驗和模式。
報告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政府部門共同完成,系統總結了過去一年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新型城鎮化、三規合一、城市升級、綠色建設、遙感監測執法、農村垃圾處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分析了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提出一系列具有創新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珠三角城鎮化率達84.03%進入城鎮化發展成熟階段
近年來,廣東城鎮化快速發展,城鄉建設水平不斷提升。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全省城鎮化率達到68%;其中,珠三角地區城鎮化率高達84.03%,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80%),已進入城鎮化發展的成熟階段。
2014年,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探索符合廣東實際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廣東召開了全省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印發《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意見》,并開展《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編制工作。其中,明確提出廣東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目標任務、政策機制和行動計劃,全面探索具有廣東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另外,2014年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還制定了《廣東省新型城鎮化“2511”試點方案》,謀劃在全省范圍內開展“2511”試點工作,提出選擇2個地級市、5個縣(縣級市、區)、10個建制鎮作為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選擇10類項目作為新型城鎮化專項試點,為全省新型城鎮化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探索具有廣東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探索城鄉規劃改革編制《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間規劃(2014-2020年)》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在規劃領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隨著廣東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珠三角地區需發揮更強的輻射帶動作用,也要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謀求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格局。
2014年,廣東省創新編制《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間規劃(2014-2020年)》,統籌安排覆蓋城鄉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要素,科學制定和布局珠三角優化發展、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空間戰略、政策路徑、具體行動和重大項目。
根據報告,全域規劃在編制思路上突出強調了“全空間、全要素、全領域、全地域”4方面統籌協調的概念。規劃不僅涉及城鎮建成區,還包含水面、廣大鄉村地區以及大量非建設用地;在規劃內容上以全區域的尺度統籌安排生產、生活和生態要素;規劃內容涉及基礎設施、產業規劃、環境保護、公共服務等,并探索珠三角提升國際競爭力以及面向全面深化改革、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的轉型發展道路。
另據了解,廣東建立深化改革工作機制,探索城鄉規劃改革。2015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廣東省政府簽訂《共同推進城鄉規劃建設體制改革試點省建設合作協議》(下稱“協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表示,這是開展部省合作深化改革工作模式的有益探索,必將對廣東省城鄉規劃建設領域改革和發展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接下來,廣東將繼續以“兩個規劃”啟動為契機,創新規劃實施管理機制。在《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間規劃(2014-2020年)》的框架下,實施珠三角城市升級行動,加快推進粵東西北地級市中心城區擴容提質,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
堅持綠色建設
創建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示范省
據介紹,作為全國第一個部省合作共建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示范省的省份,廣東積極探索符合廣東實際的綠色建設新路子。目前,深圳光明新區(156.1平方公里)、肇慶新區中央綠軸生態城(8平方公里)已被正式列為國家級綠色生態城區,廣東在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數量上與江蘇省并列全國第一,在建設面積上比浙江省、山東省面積分別多出150.7平方公里、94.1平方公里。
同時,2009年以來,廣東大力開展全省綠道網規劃建設工作,建設力度逐年加強。截至2014年底,全省累計建成綠道11511公里,基本形成貫通全省的綠道網絡;其中,珠三角地區共建成綠道8909公里,約占全省綠道總里程的81%。相比江蘇、山東、福建等省正在啟動綠道網規劃建設工作、浙江省初步建成5765公里綠道,廣東先行開展綠道建設。
綠色建筑方面,2013年廣東綠色建筑項目標識數量為51個,居全國第二。2014年廣東新增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相比2013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達151個。
推進協調發展
重視歷史建筑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城鎮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長期以來,廣東的城鄉建設形成了歷史與現代交匯、傳承與創新結合、中華與海外兼容的嶺南特色。
報告強調,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要加強政策支持和技術指引,鼓勵創作新嶺南建筑,打造新嶺南城鄉,提升現代嶺南魅力。隨著鄉村建設工作的推進,廣東省推行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三師”專業志愿者下鄉(以下簡稱“三師”下鄉),從組織和招募“三師”下鄉志愿者、建立志愿者與鄉村地區的合作和服務關系、建立志愿服務鼓勵機制等方面展開“三師”下鄉服務活動。活動從2014年9月啟動以來,工作進展著實有效,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據介紹,今年廣東省還將推進古驛道、水路沿線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結合連線成片新農村示范片區建設,與有關部門聯手,組織開展南粵古驛道修復和古水路沿線風景化建設,打造集精準扶貧、新農村建設、歷史文化保護、綠道升級、體育競賽、旅游休閑、科普教育于一體的、具有嶺南特色的古驛道、古水道,提升廣東歷史文化遺產在“一帶一路”的影響力,并樹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品牌。
在城市更新工作方面,廣東率先開展“三舊”改造等存量用地開發探索。自2009年《廣東省建設節約集約用地試點示范省工作方案的通知》和2014年《關于開展“三舊”改造專項規劃修編工作的通知》印發實施以來,促進城市有機更新已成為廣東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式。相比于國內其他省市,廣東更早進入以存量開發為主的“內涵增長”時期。
保障房和棚戶區改造超額完成任務基礎設施投資居全國前列
數據顯示,至2014年底,全省新開工保障性住房66071套,棚戶區改造41297套,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09682套,超額完成年度任務。棚戶區改造方面,廣東省計劃在2014-2017年全省完成棚戶區改造22.66萬戶,力爭棚戶區改造4年任務3年完成,率先完成國家分配的目標任務。
在房地產市場監管和調控方面,廣東省制定《廣東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城鄉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積達標率指標解決方案》。2014年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7638.45億元,同比增長17.7%;商品住房均價8526元/平方米,與2013年基本持平;房地產稅收收入1603億元,同比增長7.8%.
同時,廣東省優化市場監管,推動現代建筑產業發展。全省建筑企業穩步發展,目前共有建筑企業8600余家,其中特級資質企業13家,一級資質企業1057家。并通過制定實施《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實施方案》,開展了行業安全生產大檢查等督導工作。全省房屋市政工程竣工一次驗收合格率為99.94%,全省房屋市政工程施工生產安全形勢總體平穩。
另外,廣東省設立省級城市基礎設施融資平臺,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速穩居全國前列。2014年,廣東全年固定資產投資25928.09億元;通過加強與國家開發銀行、農業銀行等金融企業合作,設立了省級城市基礎設施融資平臺,有效推動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全年基礎設施投資完成投資額6003.6億元,居全國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