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東省人民政府](images/logo.png)
![長者專區 長者專區](images/zzzq.png)
廣東關鍵核心技術自給率達71% 初步構建起開放型體系
今天是正月初九,省委、省政府將隆重召開全省創新驅動發展大會。南方日報記者從省科技廳和省知識產權局了解到廣東省科技創新方面的最新情況:去年,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二;關鍵核心技術自給率達71%;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分別同比增長38%和50%。有效發明專利量居全國第一。另外,國際專利申請占國內總量的53%,連續14年保持全國第一。這些顯示廣東省科技綜合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初步構建起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
打出創新驅動政策“組合拳”
近兩年,廣東省科技工作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在全國率先出臺創新驅動發展的系列突破性政策舉措,連續打出創新驅動政策“組合拳”。
2015年2月,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及系列配套實施細則,著力構建覆蓋創新鏈的政策體系。隨后,省有關部門出臺了8個配套文件。其中,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業投資及信貸風險補償、創新產品與服務遠期約定政府購買、經營性領域技術入股改革等政策措施均屬于國內首創。這對于破除廣東省科技體制機制瓶頸,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具有突破性意義,是近年來廣東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標志性成果。省委、省政府還出臺《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重點工作方案(2015-2017年)》、《關于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的實施意見》,明確全省未來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目標與舉措。
目前,廣東省又啟動《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的修訂工作,以及《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的立法工作。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突出
廣東省創新的最大特點是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如今90%的研發經費和90%的創新成果都來自企業。這與廣東省產學研合作等眾多促進企業創新的重要手段分不開。2015年,省部院產學研合作全年實現產值2000億元,利稅200億元。
高新技術企業是科技創新的“牛鼻子”。廣東省抓住啟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建立高企培育后備庫,迄今有3126家企業入庫培育。
大型骨干企業是創新的主力軍。廣東省落實國家財稅優惠政策,去年減免企業稅收超過100億元,有力促進企業研發及涵養稅源;優先支持大型骨干企業牽頭申報各級重大項目,安排實施智能機器人、新型印刷顯示材料、可見光通信技術及標準光組件、新能源汽車電池、3D打印技術等重大專項支持企業開展研發;支持企業建設技術工程中心、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研發機構。目前,全省共有2014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中國家級23家,建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占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12%.去年,廣東省新增格力、風華高科、南方電網、東陽光制藥、金發科技等5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較為完整的實驗室體系。
珠三角躋身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高新區和專業鎮是廣東省科技創新的重大平臺,有力支撐產業轉型升級。
廣東省充分發揮廣州、深圳創新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聯合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7個地市,共同創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并于去年9月獲批;加上2014年獲批的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廣東形成了以深圳、廣州和其余珠三角7個地市國家級高新區為核心的“1+1+7”自主創新新格局。
廣東省發展多年的專業鎮,在實施了“一校一鎮”“一所一鎮”“科技特派團”等產學研協同創新行動計劃后,仍然生氣勃勃,有力推進創新創業和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全省已建成399個專業鎮,涌現出中山小欖、東莞大朗等一批轉型升級和創新創業專業鎮典型。預計2015年,全省專業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萬億元,約占全省GDP的27%.廣東省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出臺發展科技股權眾籌促進創新創業的政策性文件,舉辦一系列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新型孵化機構正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截至2015年底,全省眾創空間突破150家,比2014年增加兩倍,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國家大科學中心與省科學院有新進展
廣東過去長期缺少國家級科研資源,而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創建的國家大科學中心一個個來粵落戶,包括東莞“散裂中子源”、江門“中微子試驗站(二期)”“加速器驅動嬗變系統研究裝置”和“強流重離子加速裝置”。廣東省依托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建國家大數據科學中心。隨著這些項目幾年后陸續建成,項目及其所吸引的全球科學家,將為廣東省科研增添難以估量的威力。
2015年6月成立的省科學院,將打造成廣東省產業技術創新與重大成果轉化的高端樞紐。該院迄今已經落實了一批創新平臺建設項目,引進高水平創新團隊7個、領軍人才10人,并與一些地方政府達成共建創新平臺的協議。
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廣東省連續五年實施“珠江人才計劃”,共引進117個創新科研團隊,聚集高端人才850多人,吸引各類人才600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