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為何被國家“點名”建設“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最新公布提請審議的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對于深圳有何規劃?該規劃綱要草案表示,支持珠三角地區建設開放創新轉型升級新高地,加快深圳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
擁有數十位院士的一些大型國企沒成為世界500強,而沒有院士的深圳企業華為卻成為世界500強。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擁有豐富的科研創新資源的同時,深圳為何被國家“點名”建設“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這被認為正是源于深圳市場化創新環境的優勢。專家認為,深圳從技術轉化到產品、產品推向市場都是市場經濟在主導,同時深圳注重和鼓勵企業搞技術創新,成為深圳的創新優勢。
1.多新興產業,深圳已成創新中心
過去一年,中國科技領域一批創新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第三代核電技術取得重大進展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及。而第三代核電技術的代表成果“華龍一號”技術就誕生于深圳的中廣核設計院,由中廣核集團和中核集團聯合研發。
2015年10月,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英國時,中國廣核集團和法國電力集團達成協議,共同修建和運營在英國的核電項目,而該項目就將采用第三代核電技術。此前,“華龍一號”已經在巴基斯坦、阿根廷、肯尼亞落地,參與當地的核電市場建設。
而同樣在習近平訪英期間,深圳企業比亞迪則與英國最大的客車制造商ADL簽署成立合資公司的協議,該協議金額達到65億元人民幣(6.6億英鎊)。這家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的車企將把純電動大巴開進倫敦。
不僅是新一代核電技術和新能源汽車這樣的新興產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材料等科技、產業領域,都可以看到深圳企業的身影。
比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其實就是華為和中興正在搶占的技術制高點。在上月的巴塞羅那電子展上,兩家中國企業相繼進行了5G技術演示,展現了技術領跑者的實力。比如生物產業,華大基因在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上處于領跑位置。深圳國家基因庫還是目前我國唯一獲批籌建的國家級基因庫,也是世界第四個國家級基因庫。
而深圳企業光啟則是超材料領域的領先企業。光啟成立5年多來申請的專利總量超過3000件,其中在超材料領域的專利占全世界超材料領域過去10年申請總量的86%。此外,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最多的城市,深圳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產業鏈。而在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顯示、移動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等領域,深圳也都擁有極強的產業基礎。
正如專家評價所言,加快深圳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的提法恰恰說明深圳已在某種程度成為“科技、產業的創新中心”。
2.破解科技資源短板,引進特色大學也可以
而制約創新發展的政策體制依然存在,要進一步成為珠三角開放創新轉型升級新高地的“龍頭”,加快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深圳還需要多方面積極探索。
關于深圳科技產業創新,有一個著名的90%現象:90%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科研投入源于企業,90%的專利出自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于龍頭企業。
但對標全球的科技創新中心之時,深圳的創新“短板”也十分明顯。深圳市市長許勤在廣東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深圳團開放日時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深圳創新有四大“短板”:首先是科研,由于經濟特區建設較晚,國家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較少,對深圳的基礎研究產生影響。其次是高等教育資源的稀缺,不過深圳已經建起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等多所特色學校,希望它們能夠在“十三五”或者“十四五”期間取得大發展。第三是人才短板,深圳高層次專業型人才、先行技能型人才依然稀缺。深圳正在推動吸引全球的人才、全國的人才到深圳來。第四是深圳創新自身的不平衡。雖然企業是深圳創新的主體,但由于科研基礎缺乏,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創新存在失衡。而小企業由于受到自身實力限制,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在廣東省創新發展大會上,深圳創新也被形容為在企業創新上充滿活力和優勢,而在科研資源上則仍明顯不如北京、廣州等城市。但正如許勤市長所言,一批特色大學、重大科學工程正在加快建設。其中中國(深圳)基因庫、國家超級計算機深圳中心都將落地深圳。
而對于創新不均衡的問題,已有深圳企業家建言深圳為中小企業打造合作的技術創新聯盟。深圳中航信息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常遠認為,中小企業是深圳創新的主體,但太過分散,政府應該創造條件集聚創新資源,促進抱團發展。他建議,深圳中小企業可以采取合作模式打造技術創新聯盟,或者構建產學研的技術合作服務體系,讓中小企業可以享受到平臺外包式的個性化技術服務,讓中小企業可以更便捷地找到人才和技術信息。
3.創新型研發機構,攻克科研成果轉化難題
作為從“三來一補”產業中成長和壯大的深圳科技、制造業,對科研創新資源的需求更大,但作為一座只有30多年歷史的新興城市,深圳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數量都較少,源頭創新的動力和資源不足。
近年來,深圳高等教育和特色學院建設都有進步,但如何打通科研成果和市場的壁壘,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增加值?對于深圳而言,要成為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仍需要這方面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
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創建,最初名為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的華大基因在2007年選擇來到深圳。從體制內“出逃”的華大基因到深圳,正是看中基因產業發展的巨大前景。如今,華大已擁有占全球一半以上的基因測序產出能力。其中,華大基因研究院正是打通科研成果和市場壁壘的新型研發機構。
正是看到傳統科研與市場之間的壁壘,深圳創立新型研發機構,而包括光啟研究院、華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等都是這種新型研發機構,他們以多主體的方式投資、多樣化的模式組建、企業化的機制運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主要從事研發及其相關活動,投管分離、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新型法人組織。這些新型研發機構的活動范圍覆蓋了基礎應用研究、試驗發展、成果轉化、技術服務、企業孵化、產業投資等創新鏈的各個環節。并遵循市場與創新規律,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機制,加速創新人才集聚,完善創新載體功能,充分釋放創新活力。
作為全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新型研發機構的深圳清華研究院,在國內率先提出“四不像”理念及模式,發起成立了首個屬于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業投資公司、科技金融平臺和海外創新創業中心。而在外界看來,其最大的價值就在于新型研發機構運作機制的創新。
深圳清華研究院院長嵇世山說,盡管深圳清華研究院屬于事業法人單位,但研究院的日常運營完全企業化,自負盈虧。與此同時,研究院的員工全員聘任,全部加入深圳社保,享受企業退休待遇。研究院領導和員工收入沒有一分錢來自財政撥款。
正因為所有員工都是聘用制,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完善,研究院的研發團隊就可以分享技術股權,項目管理團隊合法持有股權。此外,研究院創辦的投資平臺以及投資孵化的企業,完全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市場機制實現利益。如果涉及到國有資產部分,則按照國資管理規范實現保值增值。
這些以市場化為導向,以政產學研資“五位一體”為特色的新型研發機構正在成為深圳創新研發的中堅力量。而通過新型研發機構搭建的渠道和平臺,創新資源、創新人才加速流動并集聚,形成了創新力量的“南下”。而正是借助于這一市場化導向的創新生態,一批高科技、戰略性新興企業在這里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