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東省人民政府](images/logo.png)
![長者專區 長者專區](images/zzzq.png)
廣東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聚焦改革
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朱小丹、許勤、鐘南山、曾香桂、陳建華、范冬萍等6位全國人大代表在會上相繼發言。
如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爭當結構性改革排頭兵?新常態下如何有效治理大氣污染?如何幫助農民工打造一個完整的家庭?如何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和小微企業“引才難”的矛盾?圍繞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代表們積極發言。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長許勤:
以創新打造發展新動能
許勤以扎實的數據展示深圳的變化,強調以創新打造發展新動能,以質量重塑供給新優勢。許勤說,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深圳堅持改革開放創新,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努力推進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發展。2015年深圳GDP超過1.75萬億元,增長8.9%;轄區公共財政收入7238.8億元,增長30.4%;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4.05%。為更好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許勤建議,加快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推動科研設施、檢驗檢測和數據平臺全面向社會開放,并建立反映“雙創”成果的評價指標體系,為壯大發展新動能提供支撐。
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建設質量強國,加快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在許勤看來,質量標準是新常態下數量型經濟向質量型經濟轉型的核心。他建議構建大質量、大標準體系,制定質量促進法,助推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升,重塑供給新優勢。
許勤還建議,搶抓信息經濟、網絡經濟戰略機遇,更加注重以互聯網思維、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架構打造新的經濟形態,催生更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搶占新經濟發展先機;加快建立反映新經濟發展的統計指標體系,更好地適應發展需要。強化消費政策、產業政策、創新政策的協調聯動,促進消費、轉型、創新“三者互動”,使巨大的消費潛力和創新能力轉化為供給側結構優化的強勁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
防控污染要關注農村和室內
鐘南山表示,這幾年全國空氣污染整治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廣東,把企業轉型升級創新工作與整治空氣環境污染有機地結合起來,珠三角去年霧霾天氣降至21年來最少,空氣質量達標率達91.1%,提前兩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改善考核目標要求。
鐘南山指出,空氣污染整治是一項長期任務,防控環境污染,不能只盯著城市、工廠和室外,也要關注農村、家庭和室內。不能單以霧霾及能見度衡量大氣污染。比如,臭氧不會造成明顯的霧霾,但空氣中高濃度的臭氧對健康可造成較大的危害。他建議,要對空氣污染防控進行持久的、常態化的管理。要防控臭氧污染,重視室內環境污染。
鐘南山說,歐美發達國家對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污染整治花了近30年。而經過這3年的大力整治,我國對控制環境污染有了更多的經驗成效,他相信只要堅持不懈,用10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收到更明顯的成效。
全國人大代表、東莞市瑞豐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曾香桂: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曾香桂建議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我國目前約有2.7億農民工,約5000萬農村留守老人和婦女,6000余萬留守兒童。實現家庭團圓是農民工發自心底的訴求。”曾香桂說,樹立“幫助農民工打造一個完整的家庭”這一目標,可以實現政策導向與農民工需求之間的良性互動。
曾香桂建議,建立“先城市后社區,先小孩后全家”的農民工“市民化”融合的路線圖,將農民工享受均等基本公共服務的資金資源落實到社區,同時著力解決農民工子女進城入學難問題,留守婦女能進城實現家庭團聚。
目前國家正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入戶城鎮,但不少農民工擔心在城市不能長期立足,不肯放棄家鄉的土地權益,致使落戶城市意愿下降。針對這一問題,曾香桂建議采取“農村確權、城市賦權、城鄉一體化”的漸進模式,農村在對土地進行確權時保護農民工合法的土地權益,城市落實農民工應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建華:
把中新廣州知識城升為國家級
陳建華表示,廣州在全國、全省發展中努力發揮動力源和增長極的作用,“十二五”期間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全力以赴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1萬億元,連續27年位居國內城市第3位。
近期國務院批復了《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將廣州定位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陳建華表示,廣州將圍繞該規劃定位,著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十三五”期末,廣州GDP將達到2.8萬億元。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中繼續走在前列。
陳建華還提出3項具體建議:建議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片區享受與其他片區相同的政策支持;建議把中新廣州知識城上升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建議加快籌建廣州創新型期貨交易所。
全國人大代表、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范冬萍:
破解中小微企業“引才難”
“人才資源應該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乘法’,如果把企業看成一個有機系統,人才就是企業的造血細胞,可以激活創新,成為企業生長壯大的源泉。”范冬萍心系就業問題,為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與中小微企業“引才難”矛盾建言。
范冬萍說,她在對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調研中發現了一個悖論:勞動力市場供需“兩旺”可又“兩難”,作為寶貴人才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急需人才的中小微企業又“引才難”。
基于這項調研和思考,范冬萍建議,構建高校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的共享共贏機制,設立“高校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的發展基金”,以項目、獎勵、資助等方式吸引人才,允許大學生以創業者身份進入中小微企業就業,并視同創業,從而使接收企業可享受大學生創業扶持優惠的政策。
“以就業聯動創業的方式將二者結合起來,既有利于提升中小微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又將大大提升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可以說是共享共贏的就業創業模式,值得探索。”范冬萍說。
她還建議,完善和落實支持中小微企業接收高校畢業生的扶持和服務政策,更加明確政策發文主體與責任主體,避免部門之間相互推諉。同時,完善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的系統設計,與大學的類型以及人才培養過程相結合,避免急功近利和碎片化的創業教育,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實干精神、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
?